大柴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碧云凌空

全淅林报告文学<移民大柴湖>(全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22: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安置的乡镇场拿出农民二轮承包地以外的机动地,确保外迁户人均享有旱涝保收耕地1.5亩以上(丘陵地区可适当增加),宅基地,自留地按有关政策落实。
                  外迁户由政府出资修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公开分配。每户3间正房,建筑面积75平方米左右,2间厨房,建筑面积20平方米,并配套猪圈和厕所,土管部门免费发放集体土地使用证。
                  外迁户免缴农业税。
                  符合外迁条件,在市外农村投亲靠友自找搬迁点,同时执行第6条规定的,政府按人平3000元的标准补助。
                  教育部门负责办理移民子女读书插班手续,免收学杂费。
                  金融部门对外迁移民的生产,生活小额贷款给予优先安排;民政部门对外迁的困难户给予适当的生活救济补助。
            党的政策得到了广大移民的理解和支持。争相报名,纷纷申请,一时间“搬迁”二字占领了人们的心,充盈柴湖。
            按照疏散计划,这次迁出柴湖的1万移民将被分散安置在市内15个乡镇场的385个村1236个组,由于分散安置,被安置地有湖区,有丘陵,有远离城镇的,有近靠城区的,有十户八户安置到一个村的,也有一户两户安置于一个村的,条件有差异,环境各不同,但是多数移民希望能迁到平原,分得一份沃土,也希望迁到城镇周围,上街赶集,看病就医方便点……,可以说,他们这种愿望并没有错,但是在客观上缺是难以满足的,正如我们平时期待万事如意,却并非事事如意一样。试想,3000多户的万人搬迁,要做到人人如意,即使世界上二百多个国家的首脑一齐来,恐怕也难以让人人如愿似偿,个个顺心。
            怎么办?这道难题摆在柴湖镇领导的面前,他们必须作答。
             办法总会有的。“凭命拽,抓阄!”,镇党委书记俞启德一锤定音。
             大多数人还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不就是抓阄吗?
             2002年,俄罗斯普京总统到北京大学演讲,近3万名学生每一位都想获得仅有的600张入场券中的一张,为了体现民主,平等和机会均等,世界名牌高等学府不是也采取抓阄的办法吗?
             初夏的雨后,天空明净而深远,清新的空气,带给人们一份遐意,一份好心情。
             6月11日的这天下午,近两百个席位的柴湖政府会议室,满满是人,移民代表们正在期待安置地点的确定。
             会议按议程由镇长邹卫国宣读了注意事项,选出了唱票人,计票人,监票人后,一,二百人的目光同时聚集到一个地方;
             38个有效号码,装进了38个信封:
             38个移民村派出了38个移民代表;
             38个移民代表按村名笔画为序,依次走上主席台,抽出了代表他们的选择,决定他们命运归宿的那个“号”……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22: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让历史记住这一天降落万人头上的这38个“天数”,为了让历史的昨天与发展的明天接轨,同时,也为了便于你顺道到再迁移民家中喝碗新谷酿成的醇酒,现将迁安两地的对接录载如下:
                                             移民村名   接收乡镇   首批迁出人数      主要村庄
                                              后营         洋梓        213           大桥等11村
                                              泉店         洋梓        76             军营等4村
                                              罗城         洋梓        123            红石等6村
                                              岗南         洋梓        110            盐港等8村
                                              新村         长寿        68             廖港等3村
                                              全坑         长寿        103            清河等3村
                                              前营         长寿        41             黄坡等3村
                                              王营         长寿        86             汪湾等3村
                                              上头         长寿        68             五星等3村
                                              西沟         长寿        162            曾坡等4村
                                              魏家榨       丰乐        139            李河等29村
                                              四新       丰乐,胡集    37             叶庄等6村
                                              红旗         胡集        106            福泉等12村
                                              白岗         胡集        148            李岗等11村
                                              鱼池         胡集        34             福泉等4村
                                              刘庄     双河,胡集      197            官冲等22村
                                              红卫         双河        142            竹林等17村
                                              沙楼         磷矿        146            共同等12村
                                              芦席场    磷矿,文集     116          张滩等共16村
                                              武洲      文集,冷水     140          康集等共12村
                                              杨营        冷水         196          官当等25村
                                              曹寨      冷水,石牌      94          凡庙等17村
                                              陈营        石牌         164          烩坡等22村
                                              断山口      石牌          58          王坡等7村
                                              马北      石牌,旧口     165          横店等21村
                                              田坑        旧口         110          郑桥等18村
                                              中干桥    旧口,罗汉寺   224          古庙等26村点郑家集     罗汉寺        113          园艺场等点
                                              双河      罗汉寺,长滩   186          租凭区等村点
                                              李官桥     长滩          206          白马等8村
                                               石营       长滩          76           柳门口等3村
                                               凌楼    长滩,东桥      170            同心等6村
                                               红英       东桥         136            联盟等5村
                                               马南       东桥         162            中李等6村
                                               红升       东桥         122            团山等4村
                                               吴营     东桥,九里     240            柳河等8村
                                               官富       九里         158            黄庵等6村
                                               邓营     九里,郢中     165           李家台等23村
          一场浩浩荡荡的再迁拉开了帷幕,移民们多了一次选择,喜形于色,上厕所也哼起了河南曲子“今日俺家喜事多……”
             武洲村一位姓侯的再迁户说:“几十年来,我们全家7口人,都窝在两间小房内,这次按政策我将分到2套房子,一夜间就拥有几万元的财产,还有十多亩耕地,这是我一辈子从来没有作过的梦呀!”他召集全家人开家庭会议,商量着今后的打算……
             在报名申请再迁人数近600人的吴营村,有几个村干部正在田头指指点点,他们计划着外迁移民走后,怎样重新规划和利用让出的土地,把群众脱贫致富的算盘打的叭叭声……
             希望之火,已经点燃,闪烁在柴湖这一方土地上,闪烁在移民的心里。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22: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二     十      一     章                   走           向           美           好
                           周松青在笑声中作答:“如果你扎扎实实干了,不能致富,我负责!说不到老婆,我还负责!除非你是傻蛋!”
             金秋10月的23日,柴湖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大街上变成了人的河流。一中大操场鼓乐声声,人山人海,8个硕大的彩色气球高悬于半空,“告别老家,走进新家,迈开脱贫致富的新步伐”的巨大横幅迎风飘扬,描绘出一幅最为动人的图画。钟祥市在这里举办“情系移民”大型广场活动,欢送一万移民再次搬迁。湖北省移民局局长汪元良,纪检组长郑志康,省审计厅副厅长陈文奎等省厅局的领导和荆门市委副书记陈永贵出席了欢送大会。柴湖移民老家淅川县的领导也应邀风尘仆仆从河南赶来参加大会。
             钟祥市委书记周松青同志在一阵喜庆的音乐声中,健步走上主席台,向响应党的号召,再次搬迁的移民表示祝贺,祝愿他们在新的天地早稳定,早发财,早致富,为全市的社会发展再作新贡献。
           柴湖镇委书记余启德同志也走上台来,情深意切地对即将离别的乡亲们说:“割不断的是娘家路,忘不掉的是娘家妈,柴湖永远是你们的家!外迁的父老乡亲们,感谢你们顾全大局,再奉献,祝愿你们重建家园,生活美满!同时,欢迎你们不忘家乡,常回来看看,互通信息,互通有无,多多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共同为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掌声响起,热泪滚下。再次踏上搬迁路的人们,晶莹的泪水从眼角溢出,一滴滴落下,亲吻着脚下的土地……
           活动在继续进行。
           由文体局局长费晓洪,市文联主席王国俊亲自带领的艺术团演出高潮迭起,八大方阵的欢呼声随着音乐节奏此起彼伏。突然,有人照我肩膀“叭”地拍了一声响,扭头看是一位60多岁精神矍铄的老人。他用嘴巴朝舞台的方向奴了奴,说道:“听说你是个文化人,你能解释一下那‘老家’的含义吗?”
           不用问,我知道老人家心里要说的是什么,他不愿把柴湖当“老家”看,只想把柴湖看成是今日的“家”。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22: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迁徙史。河南淅川虽然古时人口稠密,村落林立,世家大族颇多,但魏晋乱离,百姓疏散,半寄于他邑,至唐朝时期,已经旧人寥寥,到了明永乐年间,山西潞洲移民淅川,使这里又热闹起来。故今多传祖先从山西洪桐大槐树而来,无论赵,钱,孙,李。
           其实,并非如此。如全氏宗族在淅川因户数人数占绝对优势,有“全半县”之称。他们的世祖为东汉灵帝时浙江钱塘县太史全范之后,宋代迁至邓州。元末,全通甫任陕西庆阳知府,始自邓州迁淅川鱼池,衍生全坑,又分徙于全店,观沟等处。清代时全氏已有1600多户,族谱有“治国安邦定乾坤,保正家生振东范,富贵荣华德向西,瑞堂胜力发山林”的辈序遗存可查。再看那宋氏家族,先世曾居邓州宋营,到了明宪德年间迁淅,因“早到者居川,迟到者居湾,后到者居山”,宋氏前人便靠河湾生根,宋湾因此得名,后发展为千户大庄。
           人在徙中流,何处为老家?
           50年来,移过青海,移过邓州,后移柴湖的人,家的重叠,何为老家?
           老家与新家是相对而言的。严格地说,一个人生命的孕育之地才可称为老家。
           但是,柴湖移民不论过去迁过何方,今日迁往何处,他们只认为淅川是老家,而柴湖呢?是一个难弃难舍刚建囫囵且充满希望的家!
           常言水果:“地种三年比娘亲。”移民们来到柴湖不是三年,而是三四十年了,尽管这片土地没让他们丰衣足食,但是,他们在这里流了不少辛酸悲伤的眼泪,这块土地是他们用爱心暖热了的一方热土啊!
           这位老人说:“余书记说得对,不管我迁到哪里,柴湖永远是我的家!”
           穷家难舍,热土难离,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愫缠绕在心头。
           10月9日上午,双河镇331省道上,鲜红的标语迎风飘扬,数十人的腰鼓队欢快舞动,镇党委书记秦世华带领全镇机关干部,村干部和当地群众在这里迎候首批52户208名柴湖移民来双河安家落户。同时,柴湖的刘庄村,红卫村在召开大会,欢送迁往双河的这批移民。移民们到了迁入地双河,看到整旧如新的宽敞房舍,看到为他们调整的一方一方良田,看到为每户移民购买的崭新手扶拖拉机和犁耙,看到为他们每户准备的一担柴,一袋米,一壶油,一筐菜,无不大喜过望,可是,在两个小时之前,当他们带着盆盆罐罐,犁耙绳索,离别柴湖的时候,他们却在用袖口檫着眼中的泪水。
           乡情依依,热土难离。正如大诗人艾青所云:“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热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但是,为了脱贫致富,为了寻求新的发展,他们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又不得不再次踏上搬迁之路。
           在实现疏迁计划的过程中,移民的思想一度出现了反复。镇长邹卫国说:“开始申请争先恐后,主动要求外迁的有三千多户一万两千多人,我们愁着没办法安置。可是后来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许多人收回申请,不想外迁了,有的甚至搬迁协议书签字了,最后也变卦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22: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万人大疏散,是一步高棋。
           过去,人们巴望着迁,条件不允许,现在,政策来了,移民又犹豫了。症结在哪里呢。
           为了弄清移民的思想,把准脉搏,镇里组织百名干部进村调查。镇党委书记余启德把移民愁迁归纳为:
                  一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移民们经过几次搬迁,吃了不少苦头,患了恐搬症,存在“走一处,不如守一处”的心理。      二是柴湖这片荒湖经他们几十年年的汗水浇灌,已变为绿洲,成为他们难舍难离的热土,如今再从这里搬出去,亲情难舍,旧土难离,忍心不下。三是认为柴湖地理条件好,地好种,路好走,上学就医都方便,迁到外地,地虽多,地块小,翻山越岭种水稻不习惯。四是担心分散安置七零八散,到了他乡受人歧视,遭人白眼。归根结底一句话,守土恋旧思想比较严重,比较普遍。
        在好的政策,移民不认识,不落实等于零,再好的愿望群众不买帐,不领情就难以变为自觉的行为。要知道,为这万人再迁,有多少人操得吃不下,睡不安啊!
            早在上个世纪末,钟祥市就拿出了移民疏散方案,荆门市半夜同意上报争取。但是,蒋祝平书记到现场办公没有答复。没有答复的原因自然很多,但主要是没有钱啊!现在,社会经济条件有了基础,余正声书记来了,省委省政府拍板答应了,这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才定下来的,这个机会可以说是千载难逢实在难得啊!移民,你为什么不珍惜呢?
            移民疏散地牵扯涉及到15个乡镇,近400个村,1000多个村民小组,在如今惠农政策下,叫人家拿土地出来,等于割人家身上的肉!房子也给你盖得好好的,单家独院,厨房,厕所,猪圈配套,移民,你为什么不领情泥?
           向省委立下军令状亲自担任钟祥市柴湖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周松青同志着急,柴湖镇的书记镇长们着急,可是光着急又有什么用呢?
          “再宣传,再动员,让党的政策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周松青带领人马来到移民村,与移民们屈膝谈心,亲自解答他们的疑虑。
          “市里出台的政策好是好,就怕有的兑不了现!”
          “你们不用担心,凡是出台的政策都是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了的。落不实的地方,你们就打我周松青的电话!”
          “试点上盖的房,院落太小,厕所猪圈与厨房相对不雅观,地基能不能扩大点儿?”
          “这个意见提的很好,我们马上修正院落建设方案,保证再建的房子配套让大家满意!”
           倾心相谈,舒心畅言。有的移民甚至提出,“迁到外地后,人家嫌我们穷,说不来老婆怎么办?” 周松青在笑声中作答:“那就是要干!要干出个名堂来,如果你扎扎实实干了,不能致富,我负责!说不到老婆,我还负责!除非你是傻蛋!” 说得人们大笑起来……
          大清早,包村干部上百辆摩托车,自行车飞向移民村,趁人们吃早饭的时候人好找,就开始了“思想战”……红升片党总支书记曹杨恩同志说:“移民不是不讲道理,是我们工作没到位,经我们做工作,全片已迁出300来户过千人,还有许多人在等待安迁。”
            欢送大会在《走向未来》的歌声中落下了帷幕,移民外迁再次掀起了高潮。红日秋风里,一辆辆满载着再迁移民,满载着柜子,箱子,锅碗瓢盆,锄镢铁锹,猪仔鸡鸭的卡车,贴着“告别热土,走进新家”,“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的大红标语,在鞭炮声中,在亲人们“再见”声中,徐徐开动了。重登征程的移民,随着车轮的滚滚飞转,向新家,向阔地,向美好驰去……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22: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二     十     二      章                         灿          烂          今             日
                                                           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大娘,买了一件大红袄穿在身上。
                  一场瑞雪,银装素裹,迎来了2005年元旦。
                  柴湖井字形的几条大街两旁,那多年来一直黑灯瞎火的盏盏路灯,闪烁着耀眼的光亮,聆听着悠远清脆铿锵的新年钟声,喜迎着新曙光的到来。
                 “过上好日子,再也不受穷”,这是柴湖移民的梦。这个梦,梦了几代人,梦了近40年,历史的今天,终于要实现了。
                 给点阳光就灿烂。柴湖在党的阳光的照耀下,从根本上全方位的解决移民贫困的十多项工程从会议桌上,从文件纸页上,一直跳跃到柴湖这片土地上:
                 ——耗资3000多万元的白土地庙排水工程,于上年的七月已投入运行,吞云吐雾的结果把大量的渍水送入汉江,使居住这里的人不再惧怕行风走雨,不再担心房地受淹,年减少损失数百万元。
                 ——万人再迁大疏散,全镇已移民600多户,3000多人。待迁的人,正在忙碌着各种准备。迁出的人住上了新房,分得了土地,享受着优越的待遇;留下的人又多了一份土地,精心安排,细心耕作。
                —— 中小学校舍,该修已修,该建已建,镇上两所中学还修建了造型美观,宽敞明亮的大食堂,同时可供一千多名学生用餐。过去学生排队打饭,淋雨吃饭的凄凉不在了……
                ——柴湖卫生院的门诊部,住院楼修缮一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已经启动,患病后不用再苦愁没钱医治住不起医院,不需再去求神拜佛了……
                ——新建的红升,襄东两所福利院拔地而立,孤寡老人住进了老人公寓,起居有人照料,三餐不用操心,再不因老无所依而犯愁了
              ——黑色油路通到村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由“下雨不湿鞋,日出有绿荫”替代了,来来往往的车辆再也不跳“摇摆舞”了……
                新建的柴湖东街,西街两条水泥路,平坦宽阔,与中兴街路平行相对,使走了几十年的烂泥路画上了句号……
                为了使移民增收减支,38个移民村2004年322万元农业税免缴了,生活特困户数十万元的生活救助款分别发放到移民手中了……
                前边,我们曾说过,移民是丹江口大坝的基石,这里,是否可以说,省委省政府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所扶持的工程项目是移民夺金山,得银山脱贫致富的基石呢?答案是肯定的。
    多年来,38个移民村长长年累月地住有扶贫工作队,为移民办了数不清的好事实事,扶持现金,物质折款总额近千万元。
                这里,让我们就2004年荆门市派驻移民村的工作队举几个例证吧:
                ——荆门市烟草专卖局,为李官桥村扶持现金17万元,为六户住“兵营房”的移民改建了新房,修路1.2万米,修渠2000米,还帮30个贫困生解决了学习和生活费用……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22: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荆门市民政局驻双河村工作队,改造贫困户房屋3户,修建鱼塘护坡370米,配备农灌设备,共扶持资金近15万元。
                ——荆门市发展改革委员会,为石营村道路修建,饮水工程,农田灌溉,扶助帮困已投入46万元,为集镇贸易市场扩建,红旗小学危房改造争取项目资金70万元。
                ——荆门市财政局扶持现金22万元,修建村级公路2300米,维修村小学教室13间,另外还赠送DVD,彩电,图书,药品等……
                     ……
                当然,不仅仅是他们!
                当然,也不仅仅是如此!
                他们一年365天移民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给予移民的,除了物质资金外,还有他们的思想,他们火热的心,他们深厚的情。正是他们火热的心,化解了移民心中的困惑,正是他们深厚的情,激活了移民奋争的积极性!
                俞正声说,他们想把欠柴湖移民的情弥补一下。
                一个“欠”字,说明了共产党是一个对人民负责的党,一个:“情”字,说明了共产党与人民生死相连的血肉关系。
               人们不会忘记,在声势浩大的移民疏散安置中,为了弥补首批外迁移民费用资金不足的缺口,2004年9月15日,钟祥市召开柴湖扶贫捐资大会,市委书记周松青,市长章良华带头捐款,每人500元投入了捐助箱。在他们的影响下,干部职工纷纷献爱心,三百五百,慷慨解囊,企业,单位在所不惜,千元万元,真情奉献,没几天功夫,社会各界就捐资270多万元。
               他们捐助的是钱,他们献的是情。
               移民们感动了,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浑身直冒热气!
               还有,令移民们深受感动和充满信心的是,上级党委又为他们选派了一位好的“当家人”,好的“领头羊”。他的名字书中已几次提到,叫余启德,刚过不惑之年。年轻时的他,当过生产队长,水利技术员,后来到镇里当了农业干部。他先后辗转于6个乡镇,不是当镇长,就是书记,走一处留下一处口碑,多次被评为地市优秀干部,如今是湖北省“十佳优秀乡镇党委书记”之一。
              有人说:“人难缠,事难办,进了柴湖就心烦。”
              余启德说:“对干部要严,对坏人要狠,对百姓要亲,打铁先要本身硬。”
              他敢于负责,处事公道,一碗水端平。人们心里有疙瘩,要找他谈,有了矛盾,要找他说,以至于每天杂他来上访的人,宁可不吃饭,也要排队等候。他把来信来访看做是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是加深干部与百姓感情的桥梁,对于损害移民利益的人和事依法查处,让移民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所以人们称他是好的“当家人”,把他比作《希望的田野》电视剧中的徐大地。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22: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他走马上任柴湖镇委书记不盈一年的时间内,他按照省市绘制的蓝图,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狠抓落实,实事求是地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使移民的腰包渐渐鼓起来。2004年移民人均收入1188元,比上年人均收入增208元。
              在李官桥村,6户移民在喜庆的锣鼓声中乔迁新居,大门上的对联写道:
                                                    旧貌换新颜,全靠党的好政策
                                                    致富奔小康,凭借东风满鼓蓬
              东风一夜花千树,泪到尽时便是笑。党和政府对移民的深切关怀,似甘露浸润着柴湖移民的心,各级领导和社会贤士对移民的关爱,使柴湖移民倍增力量和勇气。经过他们的努力,他们的日子渐渐好起来了,那些有说有笑前来赶集的老少男女,走进商店与老板讨还着价钱,把彩电,洗衣机抬起就往自己的小手扶车上码。他们说原来连黑白电视也看不起,现在就要来个“一步到位”!
              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大娘,买衣服时执拗地非要买一件大红袄不可,当即还穿到身上吸引了众多的过往顾客。老大娘笑嘻嘻地说:“说了也不怕你们笑话,俺从结婚到现在,穿大红衣服还是大闺女坐轿头一回呢!”
              老太婆穿大红袄是头一回,在移民中,类似的“头一回”太多了:
              靠沙发是“头一回”,看彩电是“头一回”,出门骑上“雅马哈”是“头一回”,坐在家里打电话是“头一回”……过去看着老居民粮满囤,油满缸,穿新衣,住新房,光棍汉子娶新娘,大把票子存银行,现在这日子已经来到自己的家门口,有的已经迎进屋了。
              “但假深根常得地,何忧直干不扶天。”
               骤然复苏的大柴湖,热浪激荡,生机勃勃,焕发了青春。但是,更加美好的未来,还需要靠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去创造,钟祥市政协委员,移民个体业主李士峰说得好:“我现在虽然说有房子,有车子,手里还有几张可用的票子,是靠扛啤酒扛出来的,是靠熬夜吃苦干出来的。想富裕,就要吃苦。政策再好,不干还是白搭。”
              在石营村我们看到该村制定的小康建设规划目标,力争在4年内使全村人均收入由现在的不足千元达到三千元。当问及有何措施保障时,还没等村支书石新华张口,站在一旁的一位群众就抢先上了腔:“办法多得很,还有咱这两只手!”
              爱拼才会赢。为祖国大建设做出过重大牺牲和巨大奉献的柴湖移民,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一定会抓住机遇,大展雄威,跨越贫困,走向美好的明天。
              加油吧!移民兄弟。
              看,横跨于柴湖东西的高速公路标杆已经站起,挖掘机,压路机已隆隆的开进来了,柴湖驶入快车道飞起的时日到了。
                                                        大柴湖啊!
                                                        三千里汉江因你而骄傲,
                                                        猛回头,
                                                        向东流,
                                                        载着你的喜悦,
                                                        捎去你的欢笑,
                                                        一路奔跑……



                                                                          (全文完)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22: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片丹心为移民饱蘸深情写春秋

               ——全淅林《移民大柴湖》读后

                                                           穆文奇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梢公的号子,

                                                             看惯了河上的白帆。

                                                              ……

  每当听到这首动人的歌曲,我的眼前就展现出一幅神奇的画面: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号子声声,白帆点点,土地肥美,一马平川,茂林修竹,屋舍俨然,炊烟袅袅,书声琅琅。这,就是我的故乡——河南淅川丹江。全淅林同志的长篇纪实文学《移民大柴湖》,再一次把我带回到这个魂牵梦绕的地方。

  全淅林同志是丹江的儿子,他爱丹江,唱丹江,写丹江;全淅林同志是移民,他爱移民,唱移民,写移民。为移民的忧而忧,为移民的乐而乐。在《移民大柴湖》的字里行间,处处洒满了他对丹江、对移民的激情、深情和真情。在《故园丹江》里,他满怀激情,用优美的笔调写出了丹江的厚重,写出了她的古老,她的美丽,她的富饶。在《失败的初迁》里,他对赴青海支边的移民的遭遇忧心如焚,用凝重的笔触,真实的故事,确切的数字向人们叙说,语言凄婉,令人辛酸,唏嘘扼腕。在《故土难舍》里,抛家离舍的酸楚,撕心裂肺的惜别,被全淅林同志象摄象机镜头一样录制下来,一幕幕地回放在我们的眼前。我读着读着,每每泪眼模糊,泣不成声。是啊,那里是我们世代居住的家园,那里有长眠在地下的列祖列宗,怎能不难舍难分呢?无情未必真豪杰,有情如何不丈夫。倘若没有对移民血浓于水的真情,没有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挚爱,这样动人的场景,这样深情的文字是写不出来的。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移民搬迁是一件大事,是段历史。既然是历史,就需要秉笔直书,这是我国史家始终遵循的一条原则。从古代孔子的《春秋》、司马迁的《史记》,到现代我们党的历史学家范文澜的《中国通史》,吴晗的《明史》,无一不闪耀着真实的光辉。全淅林同志的《移民大柴湖》虽然不是历史著作,但在忠于事实这一点上,是继承了我国史家的优秀传统的。为了忠于事实,他奔走于河南湖北两省之间,历时三载,查阅浩若烟海的档案资料,走访近百位搬迁时的老领导、老干部、老移民,把搬迁的事前、事中、事后的重大事件一一查个清清楚楚,问个明明白白。在《命运的转折》里,从一代伟人毛泽东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到水利部长、水利专家查勘汉江,都是千真万确的历史事实。在《两省协议》里,全淅林同志更是把当时的文件记录展现在我们面前。正是由于他挚着的求索,才得以使我们能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拂掉历史的尘埃,看到历史的原貌。从这一点上说,千千万万的移民和他们的后裔以及关心移民的人们,应当感谢全淅林同志。感谢他为我们不辞辛劳的奔波,感谢他为我们披肝沥胆的写作。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22: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庄严地写进党章和宪法。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已成为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这些都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是一个与人民血肉相连,体戚与共,息息相关的党。在全淅林同志的长篇纪实文学《移民大柴湖》中,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共产党人爱民、亲民、为民、利民的高尚情怀,具体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准则。我们透过移民搬迁的整个过程,真切地感受到党对移民的深切关怀。从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亲自为大柴湖定名,到两任省委书记冒风雨,踏泥泞,走访串户,嘘寒问暖,查民情,解民忧;从淅川县委的紧急报告到历任柴湖镇书记、镇长的“乡官”们为民请命,奔走呼号,无不展现着共产党人与移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片赤诚。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移民搬迁之初和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得到他们应得到的待遇,但共产党人的行动向他们表明,党在时刻关注着他们,党和国家尽心了,尽力了。因此,从全淅林同志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移民仍处于贫困之中,还是在中堂挂上领袖的肖像,两旁贴上“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的对联。他们没有苛求历史,也不怨天尤人,他们在党的关怀和领导下,已经和正在向命运抗争,同贫困决战。随着今年年初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柴湖十四项扶持举措的实施,柴湖移民正在向小康之路大踏步前进,幸福的生活不再是憧憬,灿烂的前景指日可待。

  搬迁时,我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而如今已是一位苍颜白发、年逾花甲的老人。三十多年过去了,许许多多的往事已成为过眼烟云,大都忘却了,而搬迁时情景却好像昨天才发生的一样,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但我所知道的搬迁,同千千万万个移民一样,仅仅是个人的耳闻目睹,只是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的感受,难免见树木不见森林,局限性太小。全淅林同志的《移民大柴湖》则是全景式,多层次、多角度地向我们展示移民大搬迁的全貌。从领袖到百姓,从高层到基层,从规划到实施,从河南到湖北,纵的写了五千年、五十年,横的说到两个省、两条江。其时间跨度之长,地域范围之广,确乎令人咂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使我们了解到移民搬迁的全貌,还能让我们从繁若星汉的资料中看到那些最本质,最真实、最感人的东西。换言之,全淅林同志对整个搬迁历史资料的占有、选取、运用都恰到好处,取舍精当。足见其功力之深厚,正所谓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全淅林同志是一位作家,多年来笔耕不辍,有不少佳作脍灸人口,在省、地、市级频频获奖。但他的作品大多是剧本、歌词、曲艺、小品等,对纪实文学较少涉猎。这次写《移民大柴湖》,当属牛刀小试,却已让我们感佩不已。我们相信,更多像《移民大柴湖》一样的力作一定会源源不断地面世。
发表于 2008-6-5 22: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
支持下!
发表于 2008-6-30 18: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

   没次看都激动,,,,,,感谢您!骄傲自豪,我是柴胡人,,,,,,
发表于 2008-7-14 19:4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柴湖聚焦-全淅林报告文学<移民大柴湖>(全文)(1) 柴湖聚焦-全淅林报告文学<移民大柴湖>(全文)(2) 柴湖聚焦-全淅林报告文学<移民大柴湖>(全文)(3) 柴湖聚焦-全淅林报告文学<移民大柴湖>(全文)(4)    我是柴湖人,我为柴湖而骄傲
发表于 2008-11-22 2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辛酸,辛酸,但是完全没有想到,我们的父辈们的日子过的是那么的辛酸
希望柴湖的明天会更好
发表于 2008-11-24 00: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信我们大柴湖
明天会更好
发表于 2009-3-23 21: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柴湖聚焦-全淅林报告文学<移民大柴湖>(全文)(5)
发表于 2009-4-22 10: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全老师的报告文学确实写的很真实,也很感人。特别是十万人大迁移的艰难历程让人泪下。是一部具有历史价值的宏篇巨著。是啊,老一代移民确实为了国家建设作出了最大的牺牲,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在极其艰苦的生存条件下重新开始建设自已新的家园,回顾历史更催人上进。全老师为柴湖移民树起了一座历史的丰碑。
  当时在生存受到挑战时与当地人争资源争收获或者当地人排外的思想而造成的紧张关系,同时也还有不少移民与当地人水乳交融的兄弟和朋友关系。有的人相互关心相互接济共渡难关。有的人一直到现在还保持着亲戚样的关系在走动和来往。若将这些资料写入报告文学会更全面更客观的反映移民柴湖后的真实情况,反映移民不屈不挠四海为家的包容胸怀。同时为建立和谐柴湖更有正面的引导作用。
发表于 2009-4-22 21: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上各位的关注和鼓吹。我很赞赏77楼的建议,今后应该补充移民融于当地的生动篇章。谢谢各位。
发表于 2009-4-22 23: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上各位的关注和鼓吹。我很赞赏77楼的建议,今后应该补充移民融于当地的生动篇章。谢谢各位。
老移民 发表于 2009-4-22 21:54 柴湖聚焦-全淅林报告文学<移民大柴湖>(全文)(6)

再次拜读全老师大作柴湖聚焦-全淅林报告文学<移民大柴湖>(全文)(7)
发表于 2012-2-28 08: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看了上卷,搬迁篇,看了泪花流.我们的先辈们真是吃了不少苦头,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