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66|回复: 1

故乡人物:张文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4 21: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张文范
张文范是大名,小名叫选娃。他的父亲就是我们那儿赫赫有名的武师张金玉,常言龙生龙子虎养虎仔,想必你该知道张文范天生雄壮了吧。不过张文范的长相与张金玉有些差异,张金玉是国字脸,张文范却是朱元璋式的凹嘴兜下巴。张金玉长大身材虎背熊腰,张文范中等身材长得像我的故乡切割麦秸常用的铡床。张文范一九四三年生人,他虽是动乱时代穷人家的孩子,却是喝水也上膘的那种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他二十郎当岁,吃糠咽菜却结实得像一个浑身油光发亮的牛犊儿。到丹江口修水库出外工,干活儿一个顶仨,人送外号牤牛娃。在队里干活更是如此,给集体挑粪他用大箩头,从你身边经过带着风,脚步落地就像敲鼓似的咚咚作响。他还是我们队在解放后少有的几个高小生之一,算得上是新中国进步知识青年,所以当过队里的政工员和会计,也是我们所在张营大队挂得上号的乡村骨干。每逢大队开会总见他坐在主席台上,一边用自来水笔不停地在纸上写着,一边表情严肃正襟危坐,令台下面的群众乃至于我们这些半大孩子们肃然起敬。张文范到了男大当婚的年龄他并不着急,正应了“立身为上、立家次之”的一句话。那年代我的故乡因为丹江修水库要搬迁,人心因之浮动,谈婚论嫁因之靠后,张文范自不待言。待到我们于一九六七年真的迁居到了湖北荆门雷集安家,张文范成了二十五六岁的大龄青年。有媒婆主动找上门来,在钟祥大柴湖的黑龙村,相中了一位名叫翟桂云的适龄女子。翟桂云比张文范小了四五岁,中等个儿,相貌姣好,正所谓郎才女貌,自然双方满意,定亲之后年余结为伉俪。下湖北后张文范就住在我家的后面。异乡定居生产断了故里血脉,我们有一种集体断乳的感觉。异乡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和当地风土民情的隔阖使我们很迷惘,我们不得不逐渐淡忘故土,于现实境地求生存。生存是最为重要的,民以食为天,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不计,可以让道,为了生存,我们得学会南方的生产操作方式。至于文革运动及其心里的那一片忧国忧民追求前程的意识,大都刀枪入库了。张文范作为进步青年的心里失去寄托,终日里和队里的男男女女婆婆妈妈们整田插秧割谷子,久而久之便平庸了自己。记得一九七零年的秋天,他从地里挑了一担谷子到了队里的禾场上,将两头的谷个子一摔,以十分劳累状长舒一口气,自谑一句:“咳,我日我呀!”摊场的一位叫刘桂英的妇女觉得奇怪,于是对身边另外的妇女说:“你们听见没有,张文范说“我日我”。张文范立即接过话头:“我不日我,难道日你?”在场的大人小孩哈哈大笑起来。一个十分进取的青年人,庸常的生活就这么将他拉了过去。从此张文范便成为我们队里普通人之一员,而且终老此生。人生,有的辉煌一辈子,有的昙花一现,有的自始至终默默无闻,生态万象,任我们博观遍览,感慨系之。
张文范做了丈夫之后养家糊口之任在肩,后来妻子为他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得遂。荆门雷集原本是荆门最为偏僻的地方,天下再大的事到了这里都成了耳旁风,农民们不管它们。只管迫在眉睫的衣食的天。张文范在这些最为基础的境地里生存着,打发着光阴岁月。二十年前我回故里,在原集体的禾场见到他,年轻时候的英虎虎英气涤尽了,一副中年农民的慈祥貌。今年秋天我又回去帮母亲收谷子,在村西边樊桥水库边的机耕道上,一个背驼喘吁、瘦弱不堪的老人,牵着一头水牛迎面走来,定睛一看是张文范,大相还在。“文范哥,是您呀,我都快认不出来了!”“老了,不中用了。这不,割了稻谷盘不动,儿子媳妇上车拉谷子,我在车前牵牵牛,只能做这些轻省活儿。”我到了地里问母亲,母亲说张文范七十一岁了,身体病病疾疾的,儿子媳妇还算待见,将就着过日子。
忽然想起张文范的父亲张金玉的晚年: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也是这般年龄,和小女儿姣娃相依为命,张金玉的气管炎渐成沉疴,原本英武的筋骨渐被销蚀,渐次失去劳动能力,卧床不起,撒手西去。
人生难得风采,风采趁英年。暮年犹如风烛,令人凄然伤怀。
2013-9-22
发表于 2013-12-7 20: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