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85|回复: 2

湖北有个河南镇 丹江口水库南阳淅川移民湖北创业40年《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0 10: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工程开工日期临近,又将有14.4万名淅川人成为移民。9月4日,淅川县移民局总工程师侯炳耀说,如何安置好移民,本月迁出地和迁入地将进行对接,
其实淅川移民不管到哪里都能保持良好的传统,这是历史证明了的。

  40年前,国家建设丹江口水库一期工程,分布在库区的4.9万名淅川人外迁至湖北省钟祥市,从此,湖北省版图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地名——“中国第一移民大镇”柴湖镇。生活在柴湖的河南移民,生活如何,请看今报特派记者从湖北发回的最新报道。




 

  ●4.9万名淅川人外迁湖北
  3间瓦房,一座小院,院墙上爬满开着黄花的丝瓜秧,柴湖镇王营村60岁的王士英坐在一把木椅上,正摇着蒲扇纳凉。
  20岁那年,丧母的王士英和父亲、叔叔一道,坐船经丹江、汉水,一路来到了柴湖。如今,父亲和妻子已经去世,儿子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工作,女儿也做了妈妈,92岁的叔叔王喜才是村中年龄最大的移民。
  当时国家建设丹江口水库一期工程,位于库区的淅川县5个公社的4.9万人从1966年4月开始向湖北钟祥柴湖镇迁移,前后历时3年。按照在原籍淅川的建制,成立了38个行政村,保留原来的村名,如王营、李官桥、曹寨、陈营、前营等,村干部不变。
  王士英说,1966年他们村迁来700多人,家具、牲畜与人分开走,货物直接在丹江沿岸的码头装船,一船一船地运到丹江口大坝,然后再顺着汉水南下到钟祥。移民则坐着大卡车到湖北襄樊,然后再换乘敞篷船顺汉水而下,300多公里的路程,走了两天两夜。大家在渡轮上过的中秋节,伙食是油条和菠菜鸡蛋汤,虽然没有吃到月饼,但在大家普遍吃不饱饭的年头,能吃上一顿油条都让大家很知足。
  “新鲜劲儿只维持了两天两夜,到柴湖后,看着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好多人都哭了起来!”王士英介绍,1935年,汉江上游洪水破堤,柴湖当地3万名百姓被洪水冲走,10万亩良田成了一片汪洋。
  他们迁到柴湖的时候,那里还是一片芦苇丛生的沼泽地,人均分到半间芦苇秆做成墙的简易房子。柴湖当时的行政区划叫新建区,湖北的领导向周总理汇报工作时,周总理提出:几十年后难道还叫新建?于是就根据当地芦苇、柴草丛生的特点,取名“大柴湖”。
  定居下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砍芦苇,排积水。王士英说,芦苇根比大拇指还粗,大家砍一会儿就得把刀磨磨,大半天还砍不到半间房大小;可气的是,砍掉的芦苇根不死,第二年照样发芽,“我们住的房子里都长出了苇芽”!荆州专署调集了4个县数万名民工进驻柴湖修堤开渠,上百台“东方红”拖拉机也开了进来,历经10年之后,这里才变成了米粮川,人口也发展到了7.5万人。
  ●鱼米之乡的旱作农民
  湖北省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车过襄樊再往南行,星罗棋布的鱼塘、湖泊和连片的稻田,仿佛让人闻到了稻香。渡汉水,过钟祥,再南行,便进入了柴湖镇,当地人称柴湖为“河南村”,柴湖人就是河南人的代名词。与其他地方的水田不同,公路两旁的田地里,种植着芝麻、棉花、玉米、红薯,收割后的黄豆堆在路边,不时看到有黄牛在田垄上啃草。
  曹营村57岁的王牛华正在收拾刚收割的芝麻。他介绍,刚来时,沼泽地改造后,柴湖曾经出现过大片水田,但他们在家乡以旱作为主,一下子就变得不会种田了,后来好多村子想法把水排掉,继续用在河南的老办法种田。这里除了近年兴起种植药材麦冬外,小麦、玉米和黄豆是这里的主要作物。他迁到柴湖时还在上中学,如今他的三个儿子都已成了家,除大儿子在家务农外,另两个儿子都在广州打工。
  像王牛华这样的农民占了柴湖人的绝大部分,他们沿用河南老家的耕作方式,吃饭以面食为主,偶尔会拿黄豆去换一些大米吃。他们人均不足1亩地,农闲时间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在2000元左右。
  ●割不断的亲情连起了跨省生意
  王峰是王营村的村支书,两岁那年随父母来到了柴湖。9月3日下午记者见到他时,他正指挥村民往一辆大卡车上装棉花,这是他今年贩运的第一车棉花。
  王峰说,钟祥人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都比较强,移民则缺乏经商意识,为人处世也没有当地人灵活;钟祥人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时候,不少移民还不会甚至不愿做生意,“现在不一样了,很多柴湖人都在镇上和城里买了房子,专门做生意”。
  利用熟悉河南风土人情的优势,2002年,王峰和南阳几家轧花厂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负责在柴湖收购棉花,达到一定数量后,电话通知南阳方面来车运走,除从中赚取差价外,王峰还能为村民们挣点劳务费。王峰说,他本人每年能收入两万元左右,平时负责装车的乡亲,每装一车每人可挣70元左右,还免费管两顿饭。他说,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不足成为柴湖人致富的绊脚石,好多人就利用河南亲戚提供的信息,在两省之间做生意,有的把湖北的粮食、药材和鱼类销往河南,有的把南阳的玉石和牛肉运到湖北来卖。由于有乡情做基础,生意做起来比较便利,仅王营村,就有20多户人家长年在两省之间做生意。
  ●说不完的河南话,听不够的家乡戏
  1966年,宁伯清只有两岁,他是躺在母亲的怀里来到湖北的。他原来所在的村子叫李官桥,2003年他在柴湖镇上购置了房产,开了一家河南风味餐馆,从此一家人脱离了农业生产,变成了城镇居民。在柴湖镇上,90%的店铺是河南移民所开,所到之处,听到的都是河南话,想吃碗烩面或鸡蛋捞面,老远就能看见招牌。
  晚上9点,营业高峰已经过去,宁伯清和几位朋友坐在餐馆前侃大山,店内音响播放着豫剧《花打朝》。影碟是宁伯清去年回淅川省亲时买的,一起买回来的还有豫剧《对花枪》、《拷红》、《三哭殿》等,曲剧《屠夫状元》碟片被邻居借走了。宁伯清说,虽然自己不是在河南长大的,但每年都要回河南走亲戚,他的1个舅舅、两个姨娘都在南阳生活。“为了方便两地亲人探亲,钟祥市客运公司与淅川县客运公司于20年前就开通了对开长途班车,天天不断”。在柴湖镇,每天早上5点40分,准时有一趟班车发往淅川县城;而7点50分,一趟由钟祥市发往南阳的班车也会准时在柴湖停靠5分钟。
  王士英到柴湖时还是个单身青年,当时河南移民还没有和当地人通婚的习惯,父亲就托老家人给他介绍了个邓州姑娘单凤英,第二年王士英回南阳相亲后两人订了终身,第三年单凤英便来到柴湖落了户。王士英说,河南移民长年保持着和河南人通婚的习俗,最近3年才开始和当地人通婚,王营村就嫁出去5位姑娘。柴湖人和淅川老家人通婚频繁,成为密切两地乡情的一个因素,好多人给柴湖亲人写信时,总习惯写成“湖北省钟祥市淅川县柴湖镇×××收”,尽管闹了笑话,投递员却不会搞错。
  家乡情结也促进了不少年轻的柴湖人回流。63岁的孙天举生育了5个孩子,除大儿子在柴湖生活外,小儿子和3个女儿大学毕业后都回到了河南,而且两人在淅川县工作。38岁的黄秋燕两年前在淅川县香花镇丹江风景区购置了房产,打算年老时回乡居住。
  在柴湖镇,河南移民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全部按照河南的风俗进行。60岁以上的人,只会讲河南话;40岁以上的人,会讲河南话和普通话;而40岁以下的人,由于对外交往不断增多,则会讲河南话、湖北话和普通话。
  ●两地官方40年的不成文惯例
  两地官方的往来也很频繁。40年来,淅川县移民局和钟祥市移民局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就是两局每年互访一次,共同研究解决有关移民问题。
  淅川县移民局干部岳文华(现退休)从1965年第一次到柴湖安置群众算起,一共10次走进柴湖,当年4.9万名移民的户口迁移全是他帮助办理的。1967年6月,得知柴湖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龙卷风,台子山村20多户共80多间房屋被刮倒,淅川县派县委副书记迟金续、移民办主任于元贞等人赶来对受灾移民逐户慰问,让移民们很感动。
  1969年正月二十,时任南阳军区司令员的王有成、南阳地委秘书长杨伦、淅川县“革委会”主任张成柱带领南阳市文工团、淅川县曲剧团来到移民中慰问演出。慰问的领导在开场时站在舞台上说:“我们是代表家乡的父老乡亲来看望你们的啊,家乡人想念你们啊……”话音未落,几个移民“哇”的一声哭了起来,看演出的数万移民随之跟着放声大哭。见此情景,台上的领导和演员也跟着流泪。
  ●湖北省纪委书记是位河南移民
  提到柴湖人,在钟祥市开出租车的蔡师傅伸出了大拇指,他说,柴湖人吃苦耐劳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同时性格耿直,团结友爱,“他们在一片荒地上建设出了柴湖镇,不仅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对钟祥的贡献”。
  柴湖管理区主任陈善华是土生土长的钟祥人,他认为“柴湖移民为中国大规模移民树立了典范”,他说,河南移民有着传统美德,他们既发扬了故乡的优良传统,也学习当地人的优良品质。在一个新的地方,移民艰苦创业是本,而开放创新是魂,河南移民在两种文化的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迹。
  提到柴湖人的骄傲,他如数家珍地介绍——宋育英,一个普通移民的女儿,38年前高中毕业后回到了大柴湖前营村,由于工作出色,先后担任过公社党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地委副书记、省妇联主任、省工商局局长等职,现在是湖北省委常委、纪委书记;移民杨德林和爱人陈春宝双双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已晋升为清华大学教授;移民易德炜,3岁时随父母搬迁到了柴湖镇白岗村,如今是产值过亿元的公司老板……
  9月4日,淅川县移民局总工程师侯炳耀说,柴湖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一次性地将数万移民整体搬迁到一个地方集中生存,这在全国、全世界都十分罕见,为今后的移民工作提供了借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淅川县库区将淹没土地14.17万亩,14.4万人将内迁至我省的其他地方,目前库区移民安置规划已编制完毕,本月迁出地和迁入地将进行对接,相信淅川移民不管到哪里都能保持良好的传统
发表于 2010-10-11 17: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写里很好啊,
柴湖人一直生活在思考,探索,怀疑中,
钟祥的那些江西移民们,(大部分钟祥人是100年前从江西搬迁来的)
发表于 2010-10-11 17: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点点不真实,我们83年以前出生里柴湖碗儿不会说蛮子话
看看这个钟祥,旧口人讲里象天门话,石牌人说里竟门话,胡集讲里象宜城话,
最NB的郢中话居然和大山里的远安,当阳,枝江话一样
我KTM里,他们还笑话劳资们里话]
起码劳资到外地,外地人说听的懂我们柴湖话,听不懂蛮子们在的儿的儿的儿个什么东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