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62|回复: 1

情系大柴湖------我的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21 22: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阅读提示                转自<<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湖北省钟祥市的大柴湖镇,被称为“中国第一移民大镇”。39年前,国家修建丹江口水利枢纽一期工程时,河南淅川县的4.9万人被集中搬迁到了这里,他们从此在这里繁衍生息,至今已经发展到了7.5万人。

在刚刚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周家贵提出了加大对大柴湖镇等移民地区扶贫开发力度的建议,希望通过加强立法,使得这些地区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会议期间,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还专题报道了大柴湖镇移民在各级领导的关注下逐步实现脱贫的事情。至此,这个地处湖北腹地的移民大镇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39年后的今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始建设。按照国家计划,河南淅川县又将有15万移民于2005年搬迁。在新的移民工作即将启动时,我们不由得又想起了39年前迁到湖北大柴湖镇的那些老移民。

距河南300多公里的湖北省钟祥市有一个镇,镇上的居民说的是一口地道的河南话,吃的是河南人喜爱的面食,听的是河南人喜爱的豫剧——这个镇就是有“中国第一移民大镇”之称的大柴湖镇!

39年前,4.9万河南淅川人集中搬迁到了这个地方,并在此长期定居。39年过去了,这些河南乡亲在那里过得还好吗?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当地人有什么差别?在与当地人长期接触的过程中,他们的民风民俗有哪些变化?

阳春三月,记者在淅川县原移民局书记岳文华、淅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杜国玺的陪同下,带着河南家乡亲人的嘱托,沿着当年移民迁徙的道路,渡丹江,涉汉水,过襄樊,走进了大柴湖,探访了久违的河南乡亲。

远离故土,难忘拓荒岁月

【“割罢麦,收罢场,收拾收拾下钟祥。”一句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流露出当时人们从河南往湖北搬迁时的几多留恋,几多悲壮……这里原是一片沼泽地,“大柴湖”的名字是周总理给起的。】

赶到钟祥时,已是下午4时。钟祥市移民局原副局长李定银、现任副局长王敏等3个移民老乡早早地在门口等候。已退休的李定银拉着66岁的岳文华的手直喊“小岳”。李定银解释说,1966年移民时,“小岳”就代表淅川县移民局来这里安置移民。那时,他才20多岁,很帅的一个小伙子,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小岳”。

听说“小岳”带记者前来采访,李定建、宋育昉、全淅林等10多个移民老乡急忙赶来。李定建现任钟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兼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他一见面便拉着记者的手感慨地说:“39年来,《大河报》是第一个来大柴湖采访的河南媒体,你也是第一个来此采访的家乡记者!我代表大柴湖7.5万移民欢迎你、欢迎河南老乡的到来!”

提起大柴湖移民,所有的人仿佛都回到了39年前的那次大迁徙。

“1958年9月1日,惊天动地的开山炮响,宣告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正式开工,流淌了千万年的汉水将从此开始倒流。”移民全淅林拿出他搜集到的珍贵的历史资料,向记者介绍当年大移民的情景。他说:“倒流的江水将顺着汉水、丹江及其大小支流进入湖北、河南两省毗邻地区的沟沟汊汊,将淹没无数的村庄和良田。为此,与兴建丹江口水库大坝同时启动的,还有两省淹没区共38万人的移民大迁徙。其中,河南淅川县的移民就占有20万人。”

那次迁移湖北的移民主要是淅川县147米高程以下的7.5万人,其中2.6万人迁徙到了湖北荆门,4.9万人迁徙到了钟祥大柴湖。而大柴湖的移民搬迁是从1966年4月开始的,整个搬迁一共花费了3年时间。

“搬迁时,家具牲畜等货物与人分开走。货物直接由丹江沿岸的码头装船,一船一船地运到丹江口大坝,然后再顺着汉水南下到钟祥。移民则坐着大卡车到湖北襄樊,然后再换乘敞篷船顺汉水而下。300多公里的路程,需要两天两夜。”现任钟祥市人大副主任、移民宋育昉说。

“割罢麦,收罢场,收拾收拾下钟祥。”一句在移民中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流露出当时人们的几多留恋,几多悲壮。

移民李定银说:“大柴湖位于钟祥市南20公里处,紧靠汉水。历史上,此处也是人口密集,商贾云集,并被称之为鱼米之乡。但是1935年,汉江上游连降暴雨,肆虐的洪水冲破河堤,3万百姓被洪水冲走,10万亩良田成了一片汪洋。移民迁到大柴湖的时候,大柴湖还是一个芦苇和钢柴丛生的沼泽地。当时的行政区划不叫大柴湖,而叫新建区,土地是6.9万多亩的沼泽地,住的是简陋的排子房。”

新建区按照原来在淅川县所在的乡村为单位,成立了38个行政村,村子的名字沿用过去的名字。如曹寨、李官桥、陈营、王营、前营等,80%的村名至今还是沿用原来在淅川时的名字。移民大柴湖之后,湖北的领导同志向周总理汇报这里的工作时,周总理说:“新建新建,几十年后难道还叫新建?”他问那里有什么特产,湖北的同志说那里现在还是一片芦苇、钢柴。周总理沉吟片刻说:“那就叫大柴湖好嘛!”

定居下来后,移民铲芦苇,排积水,开始了艰难的拓荒历程。全淅林说,密密麻麻的芦苇,长有大拇指粗,如竹子一样坚硬。砍芦苇时,人们把磨刀石带在身边,砍上几刀就把刀磨一磨。砍了大半天,也只能砍掉屁股大的一团团。芦苇根除了,可是长期处于沼泽地的大柴湖,排涝工作也很繁重,移民们又开始挖沟排水……当时的荆州专署领导很为大柴湖移民的拓荒精神所感动,他们调集了4个县的万余民工进驻大柴湖,帮助移民修堤开渠;武汉军区也协调近百台“东方红”拖拉机,轰隆着从黄岗、宜昌开进大柴湖。

历经10年艰苦创业,大柴湖移民赶走了水患,开挖了一条条排涝沟渠,修建了宽阔的道路,把芦苇荡变成了米粮川。

同甘共苦,催生独特民俗

【移民老乡说:我们至今不会说湖北话,但是我们的儿子、孙子一个人都会说三种话,即河南话、湖北话、普通话。现在的大柴湖人既是河南人又是湖北人,是兼有两地人民美德的新的大柴湖人。】

 李定银给记者讲述了大柴湖移民与当地长期融合过程中的碰撞与阵痛。

“移民说的是河南话,当地人说的是湖北话,开始交流就是个问题。当地人喜欢吃米饭,而我们河南人喜欢吃面食。”李定银说,“当地人办理红白喜事、过节等都与河南人有差异。耕作方式上,淅川人主要以旱作为主,到了这里却是种水田。在淅川老家,我们不种植棉花,而这里却是优质棉的主产区。许多农民来到这里,不会说话了,不会种田了,很是苦恼。”

思想观念上也有差异。钟祥虽然是个县级市,但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明显陵——“明世宗嘉靖皇帝之父佑杭及母蒋氏的合葬墓”是世界文化遗产,外部环境对钟祥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影响,钟祥人开放意识、市场意识都比较强。而移民虽具有吃苦耐劳精神,性格耿直,重亲情,讲义气,但缺乏经商意识,为人处世也没有当地人灵活。就在钟祥人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时,不少移民还不会甚至不愿做生意。

此外,在通婚上,移民开始也只是习惯与移民通婚,不与当地人通婚,从而导致通婚圈越来越小,不利于优生。

移民李坡告诉记者,起初,移民与当地人之间的排斥思想相当严重。移民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一些陋习,譬如习惯于散养牲畜,不仅不卫生,还容易毁坏别人的庄稼。为此,当地人与移民没少发生口角。此外,刚来时,移民一贫如洗,就连弄个蚊帐竿也得去砍伐山林,引起当地人的不满。移民听不懂湖北话,就称呼其为“蛮子”,而湖北人则认为河南人直,称呼我们是“台子”(音)。虽然这些称呼本意不是贬义,但双方却都认为是相互瞧不起。

“移民与当地群众现在相处得怎么样呢?”面对记者的提问,移民们都露出了笑容:“现在好了!可以说,移民与当地人是和睦相处。”李定银说,移民现在都能听懂湖北话,湖北人也能听懂河南话。当地群众喜欢把河南话说成是“柴湖话”。遗憾的是,他们至今不会说湖北话。但是他们的儿子、孙子这两代人却比他们有发展。他们一个人都会说三种话,即河南话、湖北话、普通话。

移民们在当地农业技术人员的教授下,学会了种植棉花、油菜、水稻等作物。生活习惯上也由过去的只吃面食,改变为米饭、面食兼食。在移民的感染下,当地人也喜欢起河南人爱吃的红薯苞谷糁、捞面条、蒸面条。移民下一代的通婚已经多元化,他们不仅与移民通婚,而更多的人则与当地人通婚。

漫步在大柴湖镇政府所在地的集镇上,记者看到的街道两旁商店如林,市场繁荣。大柴湖镇的领导不断地手指一家家门店说:“这家酒店是淅川李官桥的移民开的,那家店铺是淅川三官庙的移民开的……”他说:“大柴湖街上的商户,90%是移民开的!说大柴湖的移民不会经商,那只是过去人们的看法。”

大柴湖人为何能够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生存发展起来?移民宋育昉说:“在长期的融合过程中,大柴湖人已经形成了吃苦耐劳、顾全大局、团结友爱、善良诚信、开放创新的优秀品质。他们能够继承过去的优良传统,还善于吸收当地的先进经验,学习当地人灵活的处世方式。能够与当地人团结协作,并携起手来建设家园。能够勇敢地改掉自己的陋习,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他们能够在逆境中学会忍耐和包容,顺境中抢抓机遇,借势发展。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现在的大柴湖人既是河南人又是湖北人,是兼有两地人民美德的新的大柴湖人!”

精英辈出,人杰地灵

 【几十年来,大柴湖走出的移民儿女有的当上了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有的当上了清华大学教授,有的成为大公司的老板,有的留学美国攻读博士……这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柴湖现象。】

大柴湖养育了数万移民,大柴湖还培育出了一批精英。一提起从贫瘠的大柴湖、从简陋的排子房走出的一批批人才,大柴湖移民脸上就洋溢着自豪。说起大柴湖走出的“明星”,大柴湖移民作家杨清强掰着手指给记者如数家珍:

宋育英,一个普通的大柴湖移民的女儿,她于37年前高中毕业后回到了大柴湖前营村,第二年便担任了前营村党支部书记。1970年夏天,大柴湖遇到了罕见的洪涝灾害,大柴湖又变成了一片汪洋。决堤的洪水顺着水渠涌入红旗、红升两个移民村的民房。就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村支书宋育英带领村民赶到了决堤口,她大喊一声:“共产党员,跟我先下!”说完一纵身跳了下去。见此情景,在场的群众纷纷跳进了洪流,组成了一道人墙……洪水挡住了,女英雄宋育英的名字也很快被传播开来。

杨清强告诉记者,由于工作出色,宋育英先后担任过公社党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地委副书记、省妇联主任、省工商局长等职,现在,宋育英是湖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移民杨德林,他于1994年和爱人陈春宝双双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陈春宝攻读MBA(商贸管理)博士,杨德林攻读企业管理博士。由杨德林等10位清华学者共同研究、杨德林执笔写出的《云南省经济发展策划书》被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定为指导云南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现在,杨德林已晋升为清华大学教授。

移民易德炜,3岁时随父母搬迁到了大柴湖白岗村,1994年大学毕业。由他策划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释义全书》、《小百科全书》等大型工具书,在国内外深受欢迎,并连续3次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如今,易德炜已经是产值过亿的公司的老板。

还有3个移民子弟先后到国外留学。移民郑红杰,大学毕业后考进著名数学家杨乐任所长的中国应用数学研究所研究生班,之后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现在纽约工作。移民周爱英、周爱莉一个正在美国哈佛大学做研究工作,另一个正在攻读哈佛大学博士。

杨清强说,像宋育英等人这样为大柴湖争气的移民很多很多,“这是一批从大柴湖走出来的精英,很令大柴湖人骄傲。这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被人称为大柴湖文化现象。”

故乡情浓,永远难以割舍

【一位教师做梦都想回淅川看看,遗憾的是,他一直没能了却这一心愿。临终前,他将孩子们叫到床前立下遗嘱:“我死后,一定将我的骨灰分成两半,一半埋到现在的家乡大柴湖,一半带到河南老家,埋到爷爷奶奶身边。”】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大柴湖与淅川虽相隔300多公里,但因血脉相连又共饮一江水,移民与故乡永存的是隔不断的骨肉亲情。

刚到钟祥的那天中午,旅途奔波使得大家饥肠辘辘。此时,一个写着“正宗河南大碗面”的招牌让大家眼前顿时一亮。店主说着一口浓重的河南话,我们感到亲切了许多。听说我们是来自河南老家,他很热情,自报姓名道:“我叫李坡,3岁那年随父母一起来到了大柴湖。”说话间,他的爱人将热腾腾的鸡蛋捞面条端到了大家面前。说起老家,李坡说:“做梦都想回去看看!”

移民李定银给记者讲述了他自己的一段故事。1966年的大迁徙拆散了热恋中的李定银与曹明焕这对鸳鸯。未婚妻曹明焕随父母举家搬迁到了大柴湖,但是300多公里的距离没有隔断两人的忠贞爱情。第二年,李定银与曹明焕在淅川老家举行了婚礼,然后随妻子到大柴湖落户。李定银说,他落户大柴湖不久,他的两个弟弟也迁到大柴湖落户。

李定银还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已故教师王志中生前做梦都想带领子孙回淅川看看,他忘不了养育他的故乡,忘不了埋葬父母的故土。遗憾的是,他到2001年临终前也没有了却这一心愿。病入膏肓的他临终前将孩子们叫到床前立下遗嘱:“我死后,一定将我的骨灰分成两半,一半埋到现在的家乡大柴湖,一半带到河南老家,埋到你爷爷奶奶身边……”

几十年来,几乎每天都有许多人往返于大柴湖和淅川县之间。钟祥市客运公司与淅川县客运公司为了方便两地亲人探亲,于20年前对开长途班车,天天不断。“每次回淅川老家,我都会把钟祥特产‘蟠龙菜’以及盛产的棉花、大米捎给家乡亲人。返回时,亲人们总会把老家盛产的丹江鱼、香花小辣椒、香菇等特产让我带回。”个体户李士峰说:“长期的你来我往,移民们往返时不仅相互捎带食品,还互相传递市场信息、致富经验,有的甚至将两地的政策相互比照,然后传递给两地的领导,让其决策时参考。”

有意思的是,许多从淅川老家来信的地址竟然是“湖北省钟祥市大柴湖镇淅川县李官桥村”之类。信笺虽然让人啼笑皆非,但邮递员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民间来往不间断,两地官方的往来也很频繁。淅川县移民局退休干部岳文华说,从1965年第一次到大柴湖至今,他一共10次走进大柴湖。他说,大柴湖4.9万移民的户口迁移全是他帮助办理的。1967年6月,大柴湖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龙卷风,台子山村20多户共80多间房屋被刮倒。淅川县的领导听说之后,派县委副书记迟金续、移民办主任于元贞等人来到大柴湖,对受灾移民逐户慰问,让移民们很感动。

1969年正月二十,时任南阳军区司令员王有成、南阳地委秘书长杨伦、淅川县革委会主任张成柱带领南阳市文工团、淅川县曲剧团来到大柴湖慰问演出,慰问的领导在开场时站在舞台上说:“我们是代表家乡的父老乡亲来看望你们的啊,家乡人想念你们啊……”话音未落,几个移民“哇”的一声哭了起来,看演出的数万移民随之跟着放声大哭。见此情景,台上的领导和演员也跟着流泪。

岳文华说,39年来,淅川县移民局和钟祥市移民局已经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就是两个局每年互访一次,共同探讨研究解决有关移民问题。

/size]
发表于 2008-8-21 23: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女子巾占!柴湖聚焦-情系大柴湖------我的家(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