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56|回复: 21

饿肚子的故事——《柴湖故事》之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9 02: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柴湖故事》之二:

              

饿肚子的故事






    
.
.
  一直认为“饱汉不知饿汉饥”是富含哲理的。这句话最早见于史料是在清代李宝嘉所著《官场现形记》第45回:“误了差使,钉子是我碰!你饱人不知饿人饥。”其实早在上千年前,饱汉与饥汉的故事就一直在演绎着。
  晋惠帝时有一年发生饥荒,饿浮遍野,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吃观音土,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消息传到宫中,晋惠帝大为不解。“善良”的晋惠帝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事情,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曰:“百姓无栗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
  晋惠帝自然是“饱汉”了,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象他那样的饱汉越来越多,对曾经面临的饥荒、曾经当“饿汉”的经历不敢、不愿、不屑提及。且不说那三年的大饥荒中上一辈人吃树叶、观音土、燕子粪的经历,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填不饱肚皮的故事也层出不穷。
  小时候,锅里总难得见点油腥,经常是红薯糊汤骗饱肚子骗不饱胃,偶然吃上一回包谷糁馍就香得象过年。新麦下来了,磨成面粉也少得可怜,为了能多撑一些日子,家里就烧一锅水,水开后,顺着锅沿将用凉水调好的面粉糊均匀倒下。当稀面糊在锅的上沿结成薄薄的“痂”后,用锅铲将它铲进开水中翻滚,放点盐就盛到碗里吃。一碗呼噜噜喝完,肚子却更饿了。80后的朋友也许没有印象,90后的孩子可能听都没有听说过,他们更不会知道,这种食物就叫“锅出溜”。
  那时,家家都会养几只鸡的,倒不是为了吃鸡肉——事实上即使来了贵客也舍不得杀鸡。当时本地人流传一句话是:“养猪为过年,鸡蛋换油盐”。咱们移民别说杀年猪了,一年吃一回鸡都要左挑右拣,怕误杀了蛋鸡。记得有一年外地流行鸡瘟,我家一只正下蛋的鸡就在那时莫名其妙的死了,换成是现在,不用说就扔了埋了,那时哪舍得扔啊。可是,对鸡瘟的恐惧让我们不敢吃这只死鸡,扔也不是,吃也不敢,正犹豫不决,村里有个叫二爷的听说这事,主动找到我家,说:“莫扔,我老了,反正也快死了,熬熟了我先吃一块鸡肉,吃罢只要我不死,你们就接着吃”。后来他果然吃了,当然也并没有“中毒”,那只死鸡被我家邀请二爷全家一起分享了。现在回想起来,二爷的举动是一种怎样的悲壮啊,绝不亚于第一个吃狼果(今天的西红柿)的人!刚好那时学了一篇课文《视死如归》,感觉二爷就是革命前辈王若飞。
  说到鸡蛋,那时是很金贵的,只有最重要的客人来,才有可能炒上一盘。孩子们是被禁止上桌吃的,于是便守在门外,眼巴巴的看着客人吃着香喷喷的炒鸡蛋,他每夹一口鸡蛋吃,孩子们就感觉钻心的痛:祈祷他快喝醉,就会让鸡蛋剩下的多一点……
  饿,还是饿!那时的感觉就是总也吃不饱。课间十分钟也要抓紧时间跑回家拿个红薯充饥。随父母到自留地去,揪到一把韭菜、葱、蒜苗直接生吃,哪怕是头天刚刚上过大粪也不会嫌弃。西红柿是那时唯一能获得的类似水果的食物,只有乒乓球大小的青涩的番茄也成了我们的腹中物。要是谁家种了桃树枣树,保管让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才指头粗细的萝卜也被连根拔起,在胳老吱儿蹭一下就吃,“讲究”一点的孩子会把这种萝卜剥皮再吃,可是总觉得剥掉的萝卜皮扔弃是一种犯罪。除了番茄,这些常吃的生冷食物都很辛辣,所以直到现在,对别人害怕的朝天旺等辣椒都没当回事,难得尝到真正辣的感觉。也许,对辣有感知的味觉神经早已经被破坏了吧。
  那时的很多孩子正处于第一次青春发育期,家里千篇一律的素食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虽然课本上刚刚学过“青蛙是益虫”,但还是邀上一群小朋友拿着棍子,到处打青蛙,有的河沟里经常会有人放些树木在里面浸泡,便于日后好剥树皮做檩条,这些树木成了青蛙的乐园,也成了孩子的战场。一棍子下去,青蛙就翻着白肚皮漂在水面,再用棍子把它划拉到岸边。不到一个时辰总能打到一二十只青蛙,然后小朋友分工,有的找干柴树枝,有的回家偷火柴,有的用细棍把青蛙穿成一条肉串,在火堆上来回翻烤。当肉香溢出,个个欢喜雀跃,每人能分得两三只,拽下青蛙大腿美滋滋的享用。这种经历当时的很多男孩都有过,还有的孩子上了鲁迅《少年闰土》这一课后,“学以致用”,用短棍支起竹匾一角,竹匾下撒少许粮食,短棍上系一根长绳,然后潜伏到隐蔽处,等麻雀经不住诱惑自认为安全,钻进匾下啄食时,一拉绳子,匾随棍倒,扣住麻雀,就又多了一顿美餐。
  后来生活似乎好了一点。村里有人办红白喜事,大人就舀上一升麦,带上全家去凑份子吃宴席。那时的宴席一般只有8个菜,都是用从四邻借来的碗盛装的,无非是一些最普通不过的家常菜,若是偶然有碗豆腐,这场宴席感觉就上了些档次。大人们最期望的是压轴大菜:蒸肉——厚约半公分的大肥肉八片装一碗,一桌八人每人一片,最朴素的平均主义。有的人一口就吞了下去,巴叽巴叽大口咀嚼着,油汁顺着嘴角流下来,舌头一卷就又舔了回去,一点也没糟蹋。有的人一小口一小口的蚕食着,细细品味着肉的香味,筷子把肉夹的高高的,似是在向已经吃完份内肉的人炫耀……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宴席上会发的果子包。那种果子类似于我们知道的麻叶——用油炸的一寸见方卷成棕子状的小面叶,用学生作业纸或试卷纸或废报纸包起来,每包约四五片。送一份礼品者发一个果子包,只会发给大人,然后小孩会向大人索求,香酥的滋味总会让孩子们感觉意犹未尽。
  其实,除了肉和油炸食物,孩子们最喜欢的当属糖了——苦涩的生活中掺进一点点甜蜜,也会让我们久久回味,按那时流行的话,这才叫真正的革命乐观主义!村里一般都有代销店,那里卖普通彩纸包的糖果,还会有散卖的红砂糖。糖果一分钱两颗对我们也是种奢望,红砂糖是用一种厚厚的火纸(对,就是现在的火纸,只是比今天厚一些、粗糙一些)包成一种棱角分明石头状的包装后称量出售的,走亲戚或家里有卧床不起的病人时,才会买上一斤。红砂糖买回家,给病人煮鸡蛋汤放上一勺,剩余的会装入瓶子里长期贮存。倒完糖后的包装火纸上残留着一些红砂糖的碎屑,往往成了孩子们争抢的对象,抢到火纸的孩子会找个“安全”的地方,轻轻散开包装,低头舔着火纸,纸上的糖粒被粘出来,舌尖上立马就会产生甜甜的津液,咽下去,感觉甜到了心里。瓶子里贮存的糖总会减少,终于盼到了瓶子见底的时刻,孩子们才敢第一次拥有瓶子,拧下瓶盖,倒满开水,再拧紧瓶盖,轻轻摇晃瓶身,把每一粒未倒尽的糖粒都融进水中,然后每人分倒一小碗,也能让孩子们乐上半天。
  然而,这样的“甜蜜”,孩子们是不知足的,他们把眼睛盯向了村卫生室的一种药,这种药今天已经绝迹了,那时是专门用来给儿童驱蛔虫的,名字就叫“驱虫糖”。外观是不规则的圆锥体,象一个小小的两公分高的“宝塔”,“塔”底有8条左右的棱线沿“塔”身盘旋至“塔”顶交汇,颜色有白有黄有粉红,味道用孩子们的话叫“沙甜”。有的孩子会假装肚子痛,大人就怀疑他有蛔虫,先要冲碗淡盐水给他喝,孩子懂得“先苦后甜”的道理,咬着牙喝下,当然是没有效果的。大人只好带孩子去卫生室找赤脚医生,开几粒驱虫糖。孩子解了馋,家长也以为医生医术高明见效真快。总装病是不行的,总有一天会暴露。卫生室开药需要大量的纸张来包装,那时的纸张紧缺,让孩子们看到了机遇:把用过的作业本交给赤脚医生,就能换到两颗驱虫糖。不要指责孩子们不懂药物的副作用,成人尚有“饮鸩止渴”,为何不能容许孩子“吃药解馋”???
  货郎也是那时的特色,一年总能到村里来几次。花花绿绿的缝衣线和顶针不是孩子们的最爱,他们眼气的是货郎担里的豌豆大小的圆溜溜的彩色糖。等知道货郎可以用人的头发换糖时,孩子们就留心收集头发了。村里的老太太每次梳头都会掉落一些头发,她们将它塞进身后的墙缝里,可是第二天就找不到了。“学雷锋”的孩子也多了,见到搬个椅子坐在外面的奶奶大娘,就会主动帮她们梳头,只为求得那一小绺落发。
  曾经是那样的渴望填饱肚皮,曾经是那样的为吃抓狂,现在的孩子是难以读懂那时的艰辛的。不幸的是,我们与现今的孩子一样,成了传说中的“饱汉”,对食物少了那种发自内心的崇拜与期待。君不见,各个餐馆里海吃山喝的人群散尽,桌上留下一多半未吃的佳肴被倒进泔水桶;每顿饭都在操心不知做点什么好,做好后却又没了食欲;食求精、制求细,却把节约美德抛在脑后……如果晋惠帝再世,又会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哲学故事呢?



发表于 2009-4-19 08: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柴湖聚焦-饿肚子的故事——《柴湖故事》之二(1)
发表于 2009-4-19 16: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小时候吃一块柿饼,忘掉是怎么得来的了,我们两个一点一点的掐着吃,真是天下至味呀。可惜长大后再也吃不出这种味道了。
发表于 2009-4-19 16: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笔!柴湖聚焦-饿肚子的故事——《柴湖故事》之二(2)柴湖聚焦-饿肚子的故事——《柴湖故事》之二(3)
“锅出溜”也叫“续锅边”,柴湖的美食也!
那社会在育红小学斜对面供销社在那开有一餐馆。有机会可以吃到6分钱、2两粮票一个的馒头就是一种奢望!
发表于 2009-4-19 16:5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笔!柴湖聚焦-饿肚子的故事——《柴湖故事》之二(4)
“锅出溜”也叫“续锅边”,柴湖的美食也!
记得那时候在育红小学斜对面供销社开有一餐馆。有机会可以吃到6分钱、2两粮票一个的馒头就是一种奢望!
发表于 2009-4-19 21: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锅出溜”也叫“续锅边”,好多年没吃过了,不过以前在家我也不咋爱吃
发表于 2009-4-20 14: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出了那个年代柴湖人的真实生活.:)
发表于 2009-4-20 16: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1# 亮剑
作者真实地道出了那个年代的酸涩生活 写的非常感人细腻 我有同感
发表于 2009-4-28 15: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看了楼主的每个主题和回复
得出一个结论


楼主是---------“独立团的人”
发表于 2009-4-28 17: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喜欢吃锅出溜,看楼主些出来就更想吃了!
发表于 2009-5-2 19: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现在好了
发表于 2009-5-4 20: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35岁一下的人,听起来应该是讲聊斋了,能听懂但理解不了了!
发表于 2009-5-7 23: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哥们说的驱虫糖是牛牛糖吧
发表于 2009-5-8 01: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真实的写出了那个年代的酸涩生活 写的非常感人细腻
发表于 2009-5-12 00: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奶奶会做
  她很喜欢吃
发表于 2009-5-13 11: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柴湖聚焦-饿肚子的故事——《柴湖故事》之二(5)现在也饿了,中午吃点啥好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22: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柴湖聚焦-饿肚子的故事——《柴湖故事》之二(6)现在也饿了,中午吃点啥好呢
飞鸽 发表于 2009-5-13 11:00 柴湖聚焦-饿肚子的故事——《柴湖故事》之二(7)

吃点“老鳖吸水”,应该有一多半人没听过或很少吃过吧
发表于 2009-5-15 21: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锅出溜    我好象会做  不就是先滩个煎饼快好是驱点水不就是锅出溜了柴湖聚焦-饿肚子的故事——《柴湖故事》之二(8)
 楼主| 发表于 2009-5-15 21: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锅出溜    我好象会做  不就是先滩个煎饼快好是驱点水不就是锅出溜了柴湖聚焦-饿肚子的故事——《柴湖故事》之二(9)
lovepizi 发表于 2009-5-15 21:40 柴湖聚焦-饿肚子的故事——《柴湖故事》之二(10)

错矣,那是另一种食物,名字记不清

而锅出溜实质是一种面粥
只是不象我们常喝的“面水儿”那样几乎无固体物质
它是顺锅边浇下稀“面水儿”后
利用锅沿热度凝成薄面片儿后
铲下回锅的
并没有摊煎饼的过程

其实柴湖的煎饼摊好了,堪称地方名吃的
只是以后的姑娘媳妇会做煎饼的只会越来越少了柴湖聚焦-饿肚子的故事——《柴湖故事》之二(11)
发表于 2009-5-27 20: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忘当年在二中和一中读书时饿肚皮的时光,一天只得吃一斤的饭票,家里太穷,跟本吃不起漂着油花的菜啊,同学们大多都是自带的酸菜。哈哈,每天晚上自习后,最享受的是饭堂大铁锅的锅底。相信不少老乡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还有老电影院旁边一家卖油条和糊辣汤的,偶尔有罗性好友请我撮一顿,那种感觉直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不能忘怀。。。。。。哈哈,前两年回柴湖,专门在薄雾朦胧的清晨去买了碗糊辣汤,找下过去的感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