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83|回复: 0

[新闻发布] 誓把“柴湖”变“财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30 1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湖北省钟祥市柴湖镇,被称为“中国第一移民大镇”。到20世纪末,该镇仍是全省十个贫困乡镇之一。进入新世纪,湖北省动心、动情、动真格支持柴湖开放开发、振兴发展——誓把“柴湖”变“财湖”

本报记者何红卫王瑜

“联想”来了,“中国航天”来了,“神州数码”来了……12月9日,湖北荆门大柴湖经济开发区武汉招商会高朋满座,11家企业现场签约,投资总额30亿元;与此同时,200公里外的大柴湖经济开发区工业园里,74岁的老移民周德栓和往常一样,专程骑自行车来这里“看看每天的新变化”。

湖北省钟祥市柴湖镇,被称为“中国第一移民大镇”。1967~1969年,4.9万人从河南淅川县移民至此,到20世纪末,这个镇仍是湖北省十个贫困乡镇之一。柴湖脱贫,成为湖北实现全面小康道路上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进入新世纪,湖北省委、省政府从振兴发展柴湖经济着眼,从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入手,进行着一场艰苦卓绝的扶贫接力赛。

“柴湖饮水工程不是个小事”——沙楼村老移民曹书山拧开刚装好的水龙头,接满一碗水畅饮。举家搬迁的移民们,在40年后终于喝上了从老家流来的汉江水。

水,对柴湖移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40多年前,为了治理汉江水患,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丹江口建设大坝,河南省淅川县6.5万人不得不离开故土,其中4.9万人被安置到300里外的大柴湖。

因水而迁,移民们却长期为水所困。“大柴湖,臭水窝,地下水腥臭没法喝。”柴湖镇卫生院副院长王西印回忆当年情景时说,由于喝的都是堰塘水或“压把井”水,钙镁、铁镁离子含量偏高,柴湖是全国食管癌高发区之一,因病致贫返贫的不在少数。“吃水问题不解决好,移民的生活质量和柴湖发展很难有保障。”柴湖镇时任党委书记余启德忧心忡忡。

2006年5月底,时任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来到柴湖老自来水厂,当他看到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水厂因河床改道、设备落后、日供水能力不足2000立方米的时候,好一阵沉默。临走时,他握住余启德的手说:“柴湖饮水工程不是个小事,我会放到心上的。”

之后不久,时任湖北省省长罗清泉来到大柴湖,给大家带来好消息:省委、省政府决定为柴湖修建一座日产万吨水的新自来水厂,取水点就选在汉江大同码头。

新水厂既是柴湖的民生工程,也是实现振兴发展的基础工程。在管道铺设过程中,126公里主管道线路途径54个村,进村入户管道线路上千公里,移树、拆房、占田……没有一户拖后腿。

新水厂距离柴湖镇4公里,总投资4697万元。一期工程日供水1万吨,二期工程日供水达到2万吨,能够满足大柴湖开放开发、振兴发展的用水需求。

“来水了!”告别“压把井”的乡亲们别提多高兴。沙楼村老移民曹书山拧开水龙头,接满一碗畅饮。举家搬迁的移民们,在40年后终于喝上了取自汉江的自来水。中干桥村一位老大妈喜出望外:“自打搬过来,喝了几十年卡喉咙的地下水,现在喝上了从老家流来的汉江水,压根儿没想到。”

“移民的饮水问题解决没解决,生活得满意不满意?”2013年3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湖北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离开湖北六年多的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仍然挂念着大柴湖:“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就要向北方送水了,库区人民牺牲贡献很大,现在一定要让他们的日子过好一点,要把柴湖移民问题作为一个影响地区人民生活和长远发展的大事来抓。”

也就是在这次大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钟祥市石牌镇彭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德华提交了一份《将全国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柴湖镇比照全国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享受相应扶持政策的建议》,呼吁国家进一步提升对柴湖镇的扶持力度。

“这是责任的接力棒”

——湖北省委、省政府将柴湖扶贫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决定把支持柴湖开放开发、振兴发展作为省级战略大力推进。

长期以来,从中央到湖北高度重视柴湖扶贫问题,补助救济不断。1968~1985年,国家每年投放柴湖救济款812.3万元,仅1980~1983年,就投放救济粮4276.08万斤,人均186斤。

除了在经济上“输血”,还在政策上倾斜。从1983年起,湖北省政府批准减免37个移民村的农业税,并在1986~1988年间免除农业税、工商税、所得税和生猪屠宰税。

然而,单纯的“输血”没能拔除柴湖的“穷根”。有人算过账,1000万元救济款,分给7.5万移民,每人不过133元。2000年,柴湖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980元,不到湖北平均水平的一半,不少移民常年缺口粮,近万人仍住在当年移民时建成的兵营房内。   

为了啃下柴湖脱贫这块“硬骨头”,2001年,时任湖北省委书记蒋祝平上任后第一个现场办公会就放在柴湖,全力解决柴湖水患问题并部署建设柴湖镇卫生院住院大楼等民生工程;

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周家贵三进大柴湖,提出了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的第一个建议——《关于加大柴湖扶贫工作力度的建议》,该建议得到了国务院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4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再次召开柴湖扶贫现场办公会,决定对柴湖1万多缺少耕地的移民疏散搬迁,对移民危房改造等14个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并筹措资金5700多万元帮助移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201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将柴湖扶贫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决定把支持柴湖开放开发、振兴发展作为省级战略大力推进,成立湖北荆门大柴湖经济开发区,组织动员各方力量扶贫攻坚。

“‘河南包迁,湖北包安’是当年接受柴湖移民时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承诺。这是责任的接力棒,我们要一棒一棒接下来,要包到底。”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一年多时间四进柴湖蹲点调研,与干部群众共谋振兴发展大计,他说,“不能让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们长期吃亏。”

2013年7月11日,湖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及16个省直厅局负责人齐聚柴湖镇,召开支持柴湖发展现场办公会,共同为柴湖发展支招出策。李鸿忠说:“振兴柴湖是历史之责、中央之托、人民之盼,我们要动心、动情、动真格为柴湖发展给予支持,众人拾柴火焰高,誓把大柴湖真正变成人民富裕安康的‘大财湖’。”

现场会后,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柴湖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将大柴湖建设成为“产业转型创业区、城乡统筹示范区、移民发展样板区、民生改善先行区”。

围绕这一目标,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声而动。“照单全收、优先优厚、大力支持”,17个省直部门仅用2个月时间就拿出了帮扶清单,两年内落地项目40多个,扶持资金接近10亿元。“快办理、快对接、快见效”,荆门市将30项重点任务被细化分配到24家市直单位。倒口排灌站改造等一项项水利工程相继提上议程,2.7万亩土地整治项目顺利启动;30公里通村公路建设任务完成,生活垃圾处置项目投入运营……

众人拾柴火焰高,誓将柴湖变“财湖”,但柴湖能不能变成“财湖”,关键是内部这把火能否旺起来。“柴湖振兴发展一定要靠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坚持‘补血’和‘造血’并重。”湖北省省长王国生认为,柴湖要真正富起来,既要通过公共财政投入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又要引进培育一批有活力的龙头企业,带动高效特色农业基地发展,让移民在家门口实现转移就业增收。

2013年8月20日,湖北省委副书记张昌尔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支持柴湖振兴发展推进措施。荆门市委书记万勇、市长肖菊华挂帅,分别担任大柴湖振兴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正、副组长,全力协调和督办柴湖振兴发展中的有关问题。万勇等荆门市领导数十次奔赴柴湖镇调研,在柴湖的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需求,探讨推动柴湖振兴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柴湖6万多劳动力,一半在外打工。荆门市委党组成员兼大柴湖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主任梁早阳上任伊始,就盘算着怎么让移民就地转移。“有产业才有就业机会。”他说,人多地少一直是柴湖最大的劣势,现在却是最大的优势,能够倒逼加快工业发展,早日实现城镇化。

依靠产业破局,柴湖不发展污染企业,不搞大杂烩,而是紧紧瞄准两大产业——千万公斤级旱粮种子产业和全国一流品牌童装基地——做足文章。随着联丰种业如期动工,吉象贝儿文化产业园加紧建设,农青园艺千亩基地落成,柴湖建设现代新型工业园区、现代精品农业示范区、现代移民新城的路线图逐渐变为现实。

“有了好项目,把人留下来不是问题。”大柴湖经济开发区常务副主任李宏伟告诉记者,吉象贝儿总经理白明丽是柴湖镇马南村人,夫妻两人在深圳创立了自己的童装公司,有品牌,有设计,却没有自己的基地,几年前就备好100万元打算返乡办企业。让白明丽不再犹豫的是党和政府支持柴湖振兴的决心:“配套政策优惠,办事效率不比深圳差,我对企业前途充满希望。”

像四新村这样的村子越来越多——村民到基地打工,懂技术的日薪过百元,没技术的,只要勤快,一天也是五六十元。“连六七十岁的老人都被吸引去做工,整个村子一桌麻将都凑不齐了。”

有人说,柴湖几十年没发展,搞不出一个啥名堂。振兴柴湖,最重要的是抓好一个典型,让大家看到希望。四新村就是这个典型。

四新村虽是个千人小村,但地处武荆高速公路钟祥连接线两侧,是柴湖镇的北大门,具有水源、交通、市场等优势,适宜发展花卉蔬菜产业,成为柴湖振兴发展、先行一步的试验田。全村按照“整村规划、一次流转、龙头带动、高点实施”的要求,高标准推进“四网千棚”花果蔬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总面积1590亩。

“‘四网千棚’基地建成后,可带动全镇发展特色种植4500亩。”钟祥市委书记马朝晖说,柴湖发展,农业是基础,全镇规划建设花卉、水果、蔬菜和中药材四大基地,实现集约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

然而,项目一开始,就在土地流转上打了磕绊。“土地流转了,就那么一点钱,如果不够花,今后我们靠什么?”“年轻人出去打工,不老不少的,今后干什么?”“如果流转费不兑现,找谁说理去?”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依然不放心。

面对村民的顾虑,荆门、钟祥两级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宣讲政策,解疑释惑。为了让村民们亲眼看看集约化经营有啥不同,两辆中巴车载着村里20多名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彭墩村参观。看到那一排排蔬菜大棚,听到那一茬茬销售收入,四新村的代表动心了。

每亩1000元,一包16年,村民们纷纷把压箱底的土地承包经营证找出来,主动到村部签协议,盖名章。全村256户、1590亩耕地,流转只用了1个月。

从流转到建设,仅仅半年时间,四新村花果蔬基地格局初具——以武荆高速连接线为界,东片区有彭墩汉光农业柴湖基地820亩、三鑫现代农业精品花卉园180亩,西片区有寿光蔬菜专业合作社大棚590亩。村民到基地打工,懂技术的日薪过百元,没技术的,只要勤快,一天也是五六十元。“连六七十岁的老人都被吸引去做工,整个村子一桌麻将都凑不齐了。”四新村村民赵志华说。

四新村村民时新成今年68岁,家有7亩地,10口人,两个儿子媳妇都在外打工。他家将土地流转给村里,“不用投资,不用出工,不用担心天干雨涝,每年就有7000元纯收入”。

“经济扶贫挺起了移民的腰杆子,文化扶贫改变移民的精神面貌。”同为河南移民的钟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定建说。今年4月,由钟祥市广电局牵头实施的“村村响”工程在柴湖镇率先开工,四新村作为第一批试点村,再次响起了熟悉的大喇叭声,每天4小时传送中央及地方广播电台节目,极大地丰富了移民的文化生活。

看到四新村的变化,老支书赵平成深有感触:“从淅川县杨沟村迁来时,正是文革‘破四旧立四新’,村名就改叫‘四新’了。搬来几十年,也有新变化,就是变化不大。自从土地流转后,四新村是今天与昨天不一样,路网、水网、电网,一应俱全,菜棚、花棚、果棚,连成一片,真正新起来了。”

初冬时节,当记者来到四新村的蔬菜大棚时,里面传来阵阵笑声,原来是曹巧和几个姐妹刚忙活完准备回家。“他们村有大棚,我们村没有,所以他们富我们穷。”来自邻村曹寨的曹巧一开口,淅川口音扑面而来,“为了挣六七十元工钱,每天都要跑六里地,累着哩,要是我们村也有大棚就好了。”

为了让更多移民村像四新一样“新”起来,今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等五部门在柴湖启动了“新农金”试点,在38个移民村整体推进建设普惠金融服务示范区。用荆门市市长肖菊华的话说,就是“努力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为柴湖振兴‘添柴加火’”。

“大柴湖的发展,不仅要花户有花,而且要户户有花。”见证了移民辗转搬迁、艰苦创业、扶贫攻坚的老移民全淅林,为能在有生之年见证柴湖的振兴发展而高兴:大柴湖这把火正越烧越旺!


消息来源农民日报http://szb.farmer.com.cn/nmrb/html/2014-12/29/nw.D110000nmrb_20141229_2-01.htm?div=-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