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60|回复: 13

【转】[原创] 钟祥地名志柴湖部分[柴湖地名轶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2 04: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王宽荣/收集整理
                                  (一)柴湖镇名的由来
    1935年前,柴湖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丁兴旺,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地方。1935年夏,汉江上游发大水,山洪暴发,钟祥水位7月1日至7月3日陡涨3米,柴湖汉堤终经不住山洪与大江之水夹攻惨遭灭顶之灾,共溃口18处,将柴湖的襄东、东湖冲成泽国。从此芦苇丛生,人称“水湖”。
    1966年3月,国家在丹江口修筑水库,河南省淅川县4.5万人迁至“水湖”,成立“新建”建制区。1968年秋,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听取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人汇报淅川县移民到钟祥情况时,总理用温和的语气对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人说:“新建、新建,几十年后还能叫新建,还是叫大柴湖好吗?”大柴湖的名字从此定格。1987年撤区建镇时,将“大”字去掉简称“柴湖镇”。现为柴湖镇政府机关驻地。
                                  (二)行政村名的由来
    群益村:(当地老居民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石牌区的群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划归旧口区管辖,群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名为群一生产大队。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取“群众利益无小事”之意,将“群一”改为“群益”,更名为群益生产大队。1984年3月,群益生产大队更名为群益村。
    张湾村:(当地老居民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石牌区的群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划归旧口区管辖,群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名为旧口区的群二生产大队。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仍为群二生产大队。1984年3月,推行老地方名时,因境内有个“张家集”,以张姓居多而冠名,群二生产大队更名为张湾村。
    大同村:(当地老居民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石牌区的大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划归旧口区管辖,大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名为旧口区的大一生产大队。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大一生产大队更名为大同生产大队,有“求大同,共富裕”之意。1984年3月,大同生产大队更名为大同村。
    黄岔堤村:(当地老居民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石牌区的大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划归旧口区管辖,大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名为旧口区的大二生产大队,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以黄姓家族修筑的“岔堤”冠名,更名为黄岔堤生产大队。1984年3月,黄岔堤生产大队更名为黄岔堤村。
    黎明村:(当地老居民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取“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之意而冠名,为石牌区的黎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划归旧口区管辖,黎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名为旧口区的黎明生产大队,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仍为黎明生产大队。1984年3月,黎明生产大队更名为黎明村。
    中心集村:(当地老居民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以境内的“中心集市”而冠名,为石牌区的中心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划归旧口区管辖,中心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名为旧口区的中心集生产大队。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英明生产大队。1984年3月,推行老地名时,英明生产大队更名为中心集村。
    曾营村:(当地老居民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石牌区的新农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划归旧口区管辖,新农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名为旧口区的新农生产大队,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境内曾姓较多,以曾姓家族冠名更名为曾营生产大队。1984年3月,曾营生产大队更名为曾营村。
    从庙村:(当地老居民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石牌区的新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划归旧口区管辖,新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名为旧口区的新工生产大队,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境内有一从姓寺庙,以从姓家族冠名更名为从庙生产大队。1984年3月,从庙生产大队更名为从庙村。
    任滩村:(当地老居民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石牌区的和平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划归旧口区管辖,和平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名为旧口区的和平生产大队。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境内任姓居多以任姓家族冠名更名为任滩生产大队。1984年3月,任滩生产大队更名为任滩村。
    新联村:(当地老居民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石牌区的新联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划归旧口区管辖,新联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名为旧口区的新联生产大队,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仍为新联生产大队。1984年3月,新联生产大队更名为新联村。
    苏榨村:(当地老居民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石牌区的联合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划归旧口区管辖,联合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名为旧口区的联合生产大队,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境内苏姓居多以苏姓家族冠名更名为苏榨生产大队。1984年3月,苏榨生产大队更名为苏榨村。
    许庙村:(当地老居民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石牌区的星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划归旧口区管辖,星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名为旧口区的星明生产大队,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仍为星明生产大队。1984年3月,推行老地名时,以境内许家寺庙为中心,星明生产大队更名为许庙村。
    吕庄村:(当地老居民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石牌区的先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划归旧口区管辖,先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名为旧口区的先锋生产大队。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境内吕姓居多以吕姓家族冠名改名吕庄生产大队。1984年3月,恢复老地名时,吕庄生产大队更名为吕庄村。
    杨埂村:(当地老居民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石牌区的五经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划归旧口区管辖,五经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名为旧口区的五经二生产大队。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境内杨姓居多以杨姓家族冠名改名杨埂生产大队。1984年3月,恢复老地名时杨埂生产大队更名为杨埂村。
    天堂村:(当地老居民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石牌区的五经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划归旧口区管辖,五经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名为旧口区的五经一生产大队。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取人间天堂之意,改名为天堂生产大队。1984年3月,恢复老地名时天堂生产大队更名天堂村。
    胜利村:(当地老居民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取“国泰民安幸福吉祥”之意而冠名,为石牌区的胜利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划归旧口区管辖,胜利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名为旧口区的胜利生产大队。1968年3月,丹江口水库移民结束后柴湖正式设区,胜利生产大队从旧口区花园公社划归柴湖区管辖仍为胜利生产大队,1984年3月,恢复老地名时胜利生产大队更名为胜利村。
    四新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金刚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名杨沟生产大队。1968年因修建丹江口水库,迁居到钟祥县大柴湖区仍为杨沟生产大队。1969年因时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取“破四旧立四新”(“四旧”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四新”指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之意,名四新生产大队。1984年3月,四新生产大队更名为四新村。
    红卫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新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由东湾、南庄、黄庄、朱家等4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成黄庄生产大队,因黄姓居多而得名。1967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取保卫红色政权”之意。名红卫生产大队。1984年3月,红卫生产大队更名为红卫村。
    红升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胜天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由孙湾、黄嘴、秦家庄等3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成名台子山生产大队。1967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取“红太阳从东方升起”之意。名红升生产大队。1984年3月,红升生产大队更名为红升村。
    红英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青春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由东坪、杨家、南凹、马营、邹营、房营等6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成东坪生产大队,因东坪居中而得名。1967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取“红色英雄”之意,名红英生产大队。1984年3月,红英生产大队更名为红英村。
    曹寨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曹家寨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由曹寨、东营、张寨、下头、李庄等五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成曹寨生产大队,因曹姓居多而得名。1967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名新建生产大队。1984年3月,推行老地名时,新建生产大队更名为曹寨村。
    罗城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景阳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由曹楼、城角、业湾、时湾、罗城等6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成罗城生产大队,因境内罗姓较多而得名。1966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沿用淅川县老地名罗城生产大队。1984年3月,罗城生产大队更名为罗城村。
    断山口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三峰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由曹嘴子、南湾、陈沟等3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成梁家岗生产大队。1967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取名红湖生产大队。1980年,因这个大队位于长滩镇王岭山的山口之中,更名为断山口生产大队。1984年3月,断山口生产大队更名为断山口村。
    新村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86年12月,原武汉后勤152部队农场将其所经营的3600亩耕地退给柴湖后,从红旗、红升两个公社抽调富余人员组成的移民村。因成立时间较晚取名新村村。
    芦席场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三官殿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名梁家岗生产大队。1967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取“东方红,太阳升”之意,更名为东方红生产大队。1980年,因这个大队编织“芦席”的人居多,更名为芦席场生产大队。1984年3月,芦席场生产大队更名为芦席场村。
    魏家榨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胜天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名胜天生产大队。1967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取名柴湖生产大队。1980年,因这个大队境内有一魏家榨房,更名为魏家榨生产大队。1984年3月,魏家榨生产大队更名为魏家榨村。
    李官桥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原为淅川县四大古镇之一,镇面积为6.75平方公里。北、西紧依丹江,东、南两面地势平坦,俗有“45里顺阳川”之称。镇自明代已形成集市,民国时期二十年代为鼎盛时代,有居民万众。商业经营特点以江淅、武汉、老河口运来的日用百货、大宗食盐;以房县、竹溪等山区出产的桐油、生漆、药材、皮件;以商洛、荆紫关运来竹、木、皮货等均在此地集散,商铺林立,大商号三十多家,有八家还发行有地方性钞票。1956年合作化时期,李官桥从古镇中分离出来成立官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为淅川县的桑树庙生产大队。1967年迁居钟祥大柴湖区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定名为“红心”生产大队。1984年3月,沿用淅川老地名红心生产大队更名为李官桥村。
    郑家集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黑龙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由曹家、程凹、荔庄、周庄、胡家、翟凹等6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成黑龙生产大队。1967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取名幸福生产大队。1980年,因这个生产大队境内有个郑家集,取名为郑家集生产大队。1984年3月,郑家集生产大队更名为郑家集村。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04: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凌楼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下寺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名前进生产大队。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因村内凌姓居多取名凌楼生产大队。1984年3月,沿用淅川老地名凌楼生产大队更名为凌楼村。
    王营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宋湾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因王姓居多名王营生产大队。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沿用淅川县老地名为王营生产大队。1984年3月,王营生产大队更名为王营村。
    陈营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宋湾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因境内陈姓居多更名陈营生产大队。1967年迁居钟祥大柴湖区后,沿用淅川县老地名陈营生产大队。1984年3月,陈营生产大队更名为陈营村。
    前营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宋湾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因位于宋湾街前面名前营生产大队。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沿用淅川县老地名前营生产大队。1984年3月,前营生产大队更名为前营村。
    渔池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红旗一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名朝阳生产大队。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因该村紧靠遥堤境内渔池较多更名为渔池生产大队。 1984年3月,渔池生产大队更名为渔池村。
    武洲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红旗一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更名为武家洲生产大队。1968年迁居钟祥大柴湖区后,沿用淅川老地名武洲生产大队。1984年3月,武洲生产大队更名为武洲村。
    管福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城关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因境内有一关公山(亦称管福山)更名为关山生产大队。1968年迁居钟祥大柴湖区后,取名为管福山生产大队,有“管住幸福”之意。1984年3月,管福生产大队更名为管福村。
    全坑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红旗二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因全姓较多定名为全坑生产大队。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沿用淅川县老地名全坑生产大队。1984年3月,全坑生产大队更名为全坑村。
    石营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城关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因这个地方石姓较多,更名为石营生产大队。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沿用淅川县老地名石营生产大队。 1984年3月,石营生产大队更名为石营村。
    双河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城关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因境内有两条河流,位于淅水和汉水交汇之处取名为双河生产大队。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沿用淅川县老地名双河生产大队。1984年3月,双河生产大队更名为双河村。
    田坑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田坑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因这里田姓较多定名为田坑生产大队。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沿用淅川县老地名田坑生产大队。1984年3月,推行老地方名时田坑生产大队更名为田坑村。
    后营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宋湾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因位于宋湾街后面取名为后营生产大队。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沿用淅川县老地名后营生产大队。1984年3月,后营生产大队更名为后营村。
    马北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马蹬街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因境内位于马蹬街北取名为马北生产大队。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沿用淅川县老地名马北生产大队。1984年3月,推行老地名时,马北生产大队更名为马北村。
    马南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马蹬街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因境内位于马蹬街南取名为马南生产大队。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沿用淅川县老地名马南生产大队。1984年3月,推行老地名时,马南生产大队更名为马南村。
    吴营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明星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因吴姓较多改称吴营生产大队。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沿用淅川县老地名吴营生产大队。1984年3月,吴营生产大队更名为吴营村。
    邓营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明星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因邓姓较多改称邓营生产大队。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沿用淅川县老地名邓营生产大队。1984年3月,邓营生产大队更名为邓营村。
    岗南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岗南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由马宅、范庄、李庄、张庄等五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成岗南生产大队。1968年迁居钟祥大柴湖区后,沿用淅川县老地名岗南生产大队。1984年3月岗南生产大队更名为岗南村。
    杨营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杨北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由张庄、上胡、下胡、杨北、南队、邵庄等6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成杨营生产大队,因杨姓居多而得名。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沿用淅川县老地名杨营生产大队。1984年3月,杨营生产大队更名为杨营村。
    白岗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白岗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由易家店、郑家沟、白岗等五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成白岗生产大队,因白姓居多而得名。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沿用淅川县老地名白岗生产大队。1984年3月白岗生产大队更名为白岗村。
    泉店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泉店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名泉店生产大队。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沿用淅川县老地名泉店生产大队。1984年3月泉店生产大队更名泉店村。
    上头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上头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由党岗、上头、大坑、八鸽林四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成上头生产大队。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沿用淅川县老地名上头生产大队。1984年3月上头生产大队更名为上头村。
    红旗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三官殿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由街东、街西、街南、沟南四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成三官殿生产大队。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改名为红旗生产大队。1984年3月红旗生产大队更名为红旗村。
    沙楼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沙楼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由东下、西下、东上、杨家、沟南五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成沙楼生产大队,因沙姓居多而得名。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改名为飞跃生产大队。1984年3月,推行老地名时,飞跃生产大队更名为沙楼村。
    刘庄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刘庄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由刘庄、张沟、下刘营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成杨沟生产大队。1969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取名迎九生产大队,意在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1980年因刘姓较多复名为刘庄生产大队。1984年3月,刘庄生产大队更名为刘庄村。
    西沟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西沟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由榆树岗、秦庄、高庄、胡家山等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成西沟生产大队。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因境内有一沙包,取名沙包生产大队。1980年复名为西沟生产大队。1984年3月,西沟生产大队更名为西沟村。
    中干桥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十二里河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由芦沟、秦张营、任营等五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成十二里河生产大队。1969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因境内有一座金刚口电排站的中干渠人行桥,改十二里河大队为中干桥生产大队。1984年3月,中干桥生产大队更名为中干桥村。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04: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其他地名的由来

    襄河:又称汉江,由于它是襄樊市以下的河段故称"襄河"。襄河是流经柴湖最大的河流。在柴湖境内全长29.2公里,流域面积43平方公里。
    襄东:襄河以东的简称故称襄东。
    东湖:襄河东边的一个芦苇湖泊简称东湖。相传,建国前东湖一带是有名的“血吸虫病”窝子,湖内的钉螺祸害了不知多少东湖人。20世纪30年代,东湖的住户因“血吸虫病”纷纷迁徙到他乡。到四十年代初,东湖沿岸的大部分土地都被荒废。建国后国家非常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把东湖作为疫区重点进行填湖灭螺整治,到20世纪70年代,这里钉螺基本灭绝,但昔日的东湖已经回填改造的不见踪迹。
    中心集:建国前,中心集是旧口以上南湖以下这一地段的主要乡间集市。集上有住户近100家。相传,明末清初,中心集这一带地势低洼,屡遭洪涝灾害袭击,当地的乡民苦不堪言。为避难水灾,一些乡民纷纷选择高地而居,先后有近100户人家选择到这里垒台建房,各户人家垒起的土台基相互延伸,逐步形成了一条长达200米的街道。之后,居住在这里的人家又在各自的家门从事经商活动,时间一长这里就形成了一个乡间主要集市。
    镇堤观:位于柴湖汉堤(老堤)东湖段,道教庙宇,清光绪年间修建,由于修建之初旨在"镇堤",故名"镇堤观"。镇堤观由一门二殿二阁组成。一门为镇江门、二殿为祖师殿、三清殿、二阁为玉皇阁、玄武阁。与建筑配套的有三重飞檐,每层飞檐下施有玲珑美观的斗拱,状似三层塔形。屋面盖黄、绿色琉璃瓦,与襄东保堤观遥相呼应,相互衬托,长年金光闪闪、香客不断。1935年,汉江发大水汉堤冲毁,镇堤观被洪水和泥沙所吞没。
    保堤观:位于柴湖汉堤(老堤)襄东段,道教庙宇,清道光年间修建,因这里的人们长期遭受水灾之苦,希望汉堤不被大水冲毁,以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故名"保堤观"。保堤观为一门三殿,沿中轴线排列,整个建筑红墙绿瓦、色彩富丽、琉璃光照、金碧辉煌,长年游人如织,香火旺盛。1935年后,随着汉堤的遂废而消失。
    谢马湾:谢姓和马姓集中居住的地方。现为柴湖群益村。
    东干渠:以柴湖镇区为界,镇区以东的干渠为东干渠。
    西干渠:以柴湖镇区为界,镇区以西的干渠为西干渠。
    西引河:由于此河位于九里、王岭山以西,又有引水入汉江之功能,故称"西引河"。西引河河道上宽下窄,全长40公里,镇区流长20公里,是一条季节性河流。

通联:钟祥市柴湖镇人民政府
E-mail:zxwkr2004@163.com
发表于 2013-6-28 10: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到知识了。谢谢
发表于 2013-6-30 17:31:58 | 显示全部楼层
芦席场的路过

点评

原来的东方红大队!  发表于 2013-7-1 03:57
 楼主| 发表于 2013-7-1 03: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静修 发表于 2013-6-28 10:49
学到知识了。谢谢

大家共同了解、学习!
发表于 2013-7-7 01: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_10169062262133571330_1:}
发表于 2013-7-7 01: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_10169062262133571330_1:}
发表于 2013-7-7 07: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白岗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白岗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由易家店、郑家沟、白岗等五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成白岗生产大队,因白姓居多而得名。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沿用淅川县老地名白岗生产大队。1984年3月白岗生产大队更名为白岗村。
值得商榷
白岗村有没有姓白的?有几户?请教
发表于 2013-7-21 12: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4: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斐贝 发表于 2013-7-7 07:28
学习了
白岗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白岗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由易家店、郑 ...


安置地:   白岗
迁 出 地:      白岗、杨东、杨西、皂角树洼、易家店、郑家沟、井家沟、罗洼、丁庄、杨师傅岗

发表于 2013-10-29 10: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编的好!
发表于 2013-11-27 09: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杨营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杨北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由张庄、上胡、下胡、杨北、南队、邵庄等6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成杨营生产大队,因杨姓居多而得名。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沿用淅川县老地名杨营生产大队。1984年3月,杨营生产大队更名为杨营村。
记得我们从河南搬迁过来的时候改叫“永红”大队,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才又改叫杨营村。这个我最知道,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