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10|回复: 6

你我携手拯救迷途少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4 15: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004年的西安市工读学校,偌大的操场上只有三个学生和一个老师在上体育课 本报资料照片 记者 张杰 摄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邵文虹9月19日向媒体透露,自2000年以来,中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4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大多数少年犯因受互联网色情、暴力等内容影响而诱发严重犯罪。

  你我携手拯救迷途少年

  前不久,从一家拓展中心走出去的一个孩子回到西安,向拓展中心负责人汇报了他回家半年多来的成绩——学习在班里排名第二。这个孩子曾在3年时间内离家出走46次。他父母都是中学老师,在这三年里,父母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找孩子,心力交瘁。

  很多家长有一个困惑,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不能说,不能打,轻不得,重不得,动不动就离家出走。孩子一“离”家全家就慌,害怕的就是孩子在外面学坏。

  打骂与放弃是迷途起点

  迷途第一步:离家出走

  专家:这个阶段的孩子一般是11岁至15岁的学生,叛逆心理最重。

  两年多来,在与一千多个孩子的交流中,陕西省社科院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阳虎,不断思索孩子出走的原因,总结出孩子离家出走三步曲:

  逃亡———出走序曲

  问:假如关系很好的几个朋友约你晚上和他们一起玩游戏,可你知道父母肯定不同意,该怎么办呢?”

  答:我了解父母的性格,我爸(妈)脾气很暴躁。他们不喜欢我去网吧打游戏,那好,我就在家里玩,而且是大张旗鼓地玩,我爸(妈)一见我玩,马上就会火冒三丈,我当然不让步,针锋相对,结果就是我离家了,出走了。

  寻“我”———传递消息才能被找到

  问:为什么你的父母老是在那几个地方(网吧)找到你呢?

  答:刚开始我会封锁消息,尤其是警告我的几个好哥们,要是告诉我的父母,我会怎么样,我父母就是想找也找不到!但外面毕竟不好啊,吃不好,睡不好,钱也没多少,自然还是家里好啊。于是想尽办法,挖空心思,传递消息,父母不想找到我也难。

  凯旋———不挨打就回去

  问:回家后会不会挨打?

  答:当父母在网吧等地方找到我后,我就是不回家,装出惶恐样,说“我不回去,害怕爸(妈)打我。”本来他们找我已经身心俱疲,只要我答应回家就阿弥陀佛了,于是我爸(妈)就会承诺:“不会打你的,我保证!”不过下一次离家出走的时间可就说不定了,谁知道他们会不会遵守承诺。

  这是一位专家与一名具有“共性”孩子的对话。专家认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一般是11岁至15岁的学生,叛逆心理最严重。一旦父母掌握了这个问题,不被孩子牵着走,现在的孩子也不会离家出走,迷途的少年可能就会少些,再少些。

  迷途第二步:上网成瘾

  专家:不能把网瘾学生逼出校园

  “孩子出走后能去哪里?”

  “网吧!”西安铁路局第三小学退休教师、“中国优秀母亲”于亚男说,许多离家出走的孩子,几乎最后被找到的地点都是网吧。

  于亚男举例说,未成年学生小杨经常离家出走,最后妈妈找到他时,他正在网吧里打网络游戏。但无论母亲怎么劝说,他就是不愿回家,对于这一切,网吧老板熟视无睹。无奈之下,伤心的家长买来汽油,准备在网吧门口自焚,最后被于亚男劝阻。

  2005年,阿文因父母离异,心情不好而上网,老师因此不愿理他,让他站在教室后面墙角里上课,而且不许其他同学接近。阿文愤愤地说:“我爱上网,逃学,但老师也太过分了!”以后,阿文不想去学校,更不想见老师。

  于亚男说,她接触的25名迷恋网络的学生中,有一多半曾被赶出校门。将迷恋网络的少年赶出校园,其后果非常可怕。

  陕西省人大制度研究会秘书处助理、陕西省青少年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李锋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教师不仅负责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学生迷恋网络,教师有责任帮其解除。”

  迷途第三步:接触不良环境,逐渐学坏

  专家:及时纠正引导,孩子依然有救

  生活在信息时代,现在的青少年从一出生就与互联网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通过网络接触色情、暴力及其他五花八门的东西,内容之丰富远远超过家长,超越了他们实际年龄的接受能力,形成早熟状态。“通过破获的多起未成年人抢劫、杀人案,我们发现嫌疑人基本上是通过网络认识的,而且抢劫来的钱也多用来上网,形成恶性循环。”西安市公安局刑侦局三处二大队大队长张展雄说,网吧的管理问题,应该得到全社会的重视。

  曾几何时,有关反映社团生活的“古惑仔”题材影视剧作品在青少年群体中非常风靡,当中充斥着不少暴力、搏杀和争斗。“社会”被演绎成刀光剑影的“江湖”,其中,无名小卒凶猛搏杀混迹乱世江湖,最终成为一呼百应的黑社会老大。这些情节很大程度上契合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社会美好的一面被完全淹没。”从事多年刑侦工作的西安市公安局未央分局治安大队教导员焦蔚认为,网吧已经成为迷途少年尤其是社会上不良少年的聚集地。

  迷途少年终极版:走向犯罪

  专家:惩戒未成年人犯罪不能以批评代之“我一开始根本体会不到家中父母的难处,总感觉我是他们的儿子,要什么就应该给我什么。”一名因打架、抢劫多次出入派出所的未成年疑犯如是说。他说,他们一起的“兄弟”以吃喝玩乐为最大追求,以高消费显示自己的派头,一旦手头没钱,便实施盗窃、抢劫。“迷途少年无理想、没目标、不懂法,没有责任感,是非不清。”访美学者、网络青少年教育研究专家刘海龙称,他们的人格还没形成,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他们之所以迷茫,最后走向犯罪,家庭、学校、社会均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专家认为,这个阶段对于未成年犯罪的惩戒不能以批评代之。

  拯救需共同努力与关注

  9月22日本报“拯救迷途少年”热线电话结束后,连续数天,记者桌上的电话依然响个不停。3天后,参加座谈会的家长坦言,对于孩子,自己已无能为力。“我该怎么办?”成为会场上最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专家表示,拯救迷途少年是全社会应共同直面的课题。

  拯救第一步:增强孩子法律意识,学校法制副校长不能名存实亡

  法律界人士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放在预防犯罪的基础地位,并突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责任,强调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

  一位曾参与多起未成年犯罪案件侦查、有10多年刑侦经验的民警说:“不少学校实际上是以提高升学率为全部工作的中心,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没有对学生进行预防犯罪教育,致使学生法制观念淡薄。虽然现在有些学校已经设置了法制副校长,但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名存实亡。”

  拯救第二步: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形成综合防范体系

  “现在许多家长都说孩子难管,老师说学生难教,学校把责任推给家长、家长把责任推向学校,都把孩子看作问题少年。其实我们大人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王阳虎称,“其实家长应该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一个人的性格、道德品质、理想、情操的形成,都与他从小受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有关。专家呼吁建立家长与学校沟通制度,家长定期向学校通报子女在家里的表现,学校也应做出相应规定,使之制度化,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同时,优化社会环境刻不容缓。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法官宗晓嵘认为,许多贫困地区的青少年辍学后到城市打工挣钱,这部分未成年人的管理、教育出现了空白。10年来,她对251名未成年罪犯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超过5%%的未成年罪犯属流动人口。这就要求社会各方面要为这些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比如,在全国开设一部专门的求助电话,帮助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寻求救助;在每个城市成立一支志愿者队伍,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拯救第三步:设置半官方机构,共同关注迷途少年

  中国的工读学校,创建于50年代,目的是在普通中学与少管、劳教之间建立一种新的防控形式来收容、矫治处于犯罪边缘的青少年。但是最近几年来,工读学校因生源不好,加上社会上的偏见,工读学校大都更名。

  昨日上午,西安市第102中学(西安市工读学校)办公室主任靳军鸿说,该校是陕西省唯一的一所工读学校。以前,这里的学生都是公安部门强制送来的,但从1999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颁布后,其中一条规定导致工读学校生源越来越少——即送来的孩子必须经家长签字。所以警方强制送“问题学生”已经不被允许。

  陕西省人大制度研究会秘书处助理李锋说:“要根本地解决问题,单靠民间的力量是不够的,执行起来有些难度;如果单纯的官方机构,也不容易操作。最好的办法就是官方和民间合作,成立一个半官方机构,通过系统的法制教育或者封闭训练,将这些迷途孩子彻底与社会那些不良因素隔绝开来。”

  拯救第四步:借鉴国外经验,不能让未成年人钻法律空子

  在我国,往往因为年龄不够追究刑事责任,未成年疑犯被取保候审,或者批评教育后一放了之,学校和家长也只是将孩子批评一顿。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有这样一个思想,反正也判不了刑,以至于许多未成年人故意犯罪,钻法律空子逃避打击。

  据了解,日本国会2007年5月25日通过法案,将可送入管教所的少年犯年龄下限从14岁降至11或12岁。日本法务省官员称,采取“11岁或12岁”的模糊界定,是为了方便有关机构处理涉及一群年级相同、年龄相差1岁的少年犯案件,可有效治理未成年犯罪。

  而在美国,对未成年人犯罪采取社区处罚。从70年代开始,美国对于罪行比较轻微的、初次涉足犯罪的青少年,法庭一般都会根据其罪行轻重,判处8-2000小时不等的社区服务作为处罚。这种处罚方式对青少年犯不实行任何形式的禁闭,而是把他们放在社区里,在一种正常的生活环境下服役,不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而且没有那种被关在监狱里的自卑感,也避免了监狱环境交叉感染的危险,同时通过参加社区服务劳动,让未成年人产生一种社区精神,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收起 理由
职业流氓 -3 请认真学习版规!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15: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听朋友说:现在的家里十几岁的孩子,个个出门骑摩托车、带手机、带刀;上网吧、谈朋友。家长也管不了。在网上找点资料,希望有孩子的家长看看学学。
专家呼吁建立家长与学校沟通制度,家长定期向学校通报子女在家里的表现,学校也应做出相应规定,使之制度化,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发表于 2009-2-4 17: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90后!牛的恨!你还敢教育他们啊!
发表于 2009-2-4 17: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来不怕你们笑话,我在家看到小孩子骑摩托车都躲的远远的.
咱也没那个能力去感化他们也不想惹他们,让社会来教育他们吧,
顺其自然,自生自灭........................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20: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怕就怕这一批人起来了,柴湖可就更乱了。
发表于 2009-2-4 20: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水吧-你我携手拯救迷途少年(1)怕啊,我还真怕现在的小毛孩.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21: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关心现代青少年就是关心社会关心咱柴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