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柴湖移民的故乡
走进柴湖移民的故乡——全国贫困县之一、河南淅川县见闻
上世纪六十年代,丹江水库形成之后,河南淅川境内28.5万亩耕地被淹(占全县总耕地面积55%)。库区147米以下的14600多户7.5万多人含泪离开故乡,来到了湖北省钟祥市柴湖镇安家落户。从此,柴湖成了全国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
初春,我随妻子一起到她离别了32年的故乡——淅川县寻亲、采访。虽来去匆匆(历时三天),却跑了大半个淅川(东北角的九重、香花镇、东北角的县城,西北角的荆紫关)。又因是到国家级贫困县采访,故所见所闻印象特别深刻。
这儿的山川很秀
淅川,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宝地。据出土的楚墓证实,这里曾是楚国的发源地。历史资料证明:战国时代曾辅助越王"兴越灭吴",后又弃官从商的著名"商圣"范蠢便是淅川人氏。楚汉相争,刘邦由淅川入秦直抵咸阳;明未李自成起义,过淅川直捣中原进逼北京;解放战争初期,李先念、王震率中原野战军突破荆紫关安全到达陕南革命根据地。
这里地域辽阔、山川秀美。从自然地理看,淅川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的伏牛山区。境内淅川,丹江贯穿南北;人造海洋——丹江口水库犹如镶嵌在大地上的明镜。209国道和南(阳)、淅(川)公路蜿蜓曲伸,村庄错落有致,绿树掩映。这里物产丰富。全蝎、鳊鱼、龙须草、弥猴桃等特产应有尽有;黄姜、尖椒闻名全国,畅销国外。香花人造海洋、八仙洞度假村,城中的范蠢公园,城西的荆紫关、海法寺、猴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其中荆紫关“一脚踏三省”。这里地处丹江之滨,水陆交通发达,南通鄂渚,北接秦川、为三省边贸中心。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明清古街,鼎盛时期形成八大邦会,十三大骡马店二十四大商行。《包公》、《阮氏三雄》等5部电视剧的外景就是在这儿拍摄的。
这里的百姓较贫穷
也许是地域偏僻,交通闭塞、基础薄弱的缘故(境内无铁道,省道近几年才修通),这里的经济相对落后,百姓收入较低,日子过得很艰难。大多数农户看的是黑白电视。农民穿着也极普通,很少看到穿西服和品牌服装的。我们走了四、五家亲戚,住的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盖的石墙平房。家中几乎没有积蓄。在镇上住读的孩子每月的生活费不过100元,人平耕地不足一亩,而且大都是在石头缝里填土种粮,小块只有方桌面积那么大。由于无钱买机械抽水,农田不能旱涝保收,每年收成很低,最多落个肚儿圆。除城关外,农村很少看到楼房。乡下也很少看到骑摩托车或打手机的。一个村最多三五个农户安装有电话。中青年男子和年轻姑娘大都外出打工。我们的到来,无一是贵客。可亲戚们面有难色。因为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招待我们。人们以吃包谷、红苕、面食为主,大米为稀罕物。好点儿的菜就是家里的鸡蛋和在村商店买的火腿肠。炒菜只放少量的盐和油,不见味精、酱油、醋,更不见八角回香等佐料。吃饭时连碗和筷子都缺,还得到邻居家借。村部和学校也极其简陋。看上去跟民房差不多。
淅川的县城不大,也无高大建筑。城里的人流车流稀疏,很少看到美容店、网吧、婚纱摄影、咖啡休闲店等高消费之类的门店。卖手机、摩托车的门店门可罗雀。不少科局、事业单位的门牌还是用木板写的,很不大气。更让人感到稀罕的是,街上还有几家卖棺材的门店。
这里人们的教育和生育观念还很落后,高中生稀少,上大学的更是微乎其微。人们越穷越生,不生儿子不罢休,大多夫妇都是两个孩子以上,多则有3-4个,有一对夫妇因超生罚款,房子被抵作了罚款,至今还住在山崖里。
总之,我在这里真正看到了贫穷,看到了落后,了解了名副其实的贫困县,好像回到了儿时的六七十年代。
这里的前景特诱人
? 淅川虽然是全国100个贫困县之一,但这里的人民不气馁,有志气。他们正在利用国家给予贫因地区的优惠政策和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从丹江引水至京津的历史机遇,提出了"经济强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加快了工业、农业、林业交通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业以化肥生产,制药、草编、草制品、线地毯加工等为主;农业以南椒北药为主,大量种植尖辣椒和黄姜;林业实行封山育林,让淅川的山水变得更秀美;旅游基础建设也全面兴起。公路可通至各个旅游景点,客车每小时一趟。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任顾客选择。
这里的农民市场意识在增强。进城务工经商和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我所到过的亲戚家,几乎都有年轻人在外打工。总的看,这里的贫穷面貌正在改变,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缓慢提高。相信,经过三五年的艰苦奋斗,淅川的经济将有大的发展,贫困面貌将有大的改观,人民的生活水平将有一定的提高。届时若再到淅川,一定不再是现在的模样。 淅川加油,柴湖加油! 一起加油!! 柴湖加油大柴湖加油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