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坪村民 发表于 2020-8-24 16:15:27

旧文记忆之《读郭兴邦《大寨的艰苦奋斗与小岗村的全套要饭未必完全是事实》》

旧文记忆之《读郭兴邦《大寨的艰苦奋斗与小岗村的全套要饭未必完全是事实,是别有用意的贴上去的》》

读郭兴邦《大寨的艰苦奋斗与小岗村的全套要饭未必完全是事实,是别有用意的贴上去的》(原创首发)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weihutest=1&id=110046649

强国社区>煮酒论史

2011-06-12 22:10:10


读郭兴邦《大寨的艰苦奋斗与小岗村的全套要饭未必完全是事实,是别有用意的贴上去的》       

作者: ctz4221141   

2011-06-15 08:46发表


读郭兴邦《大寨的艰苦奋斗与小岗村的全套要饭未必完全是事实,是别有用意的贴上去的》


郭兴邦的《《大寨的艰苦奋斗与小岗村的全套(乞讨——郭兴邦自己纠正,以下使用郭兴邦纠正过来的词汇“乞讨”)要饭未必完全是事实,是别有用意的贴上去的——读[ 老花镜 ]的帖子《也谈“大寨”与“小岗”》
》(以下简称《郭文》)帖子写得很有意思,值得品品。
首先题目有值得一品。“大寨的艰苦奋斗与小岗村乞讨要饭未必完全是事实,是别有用意的贴上去的”,这句话就很有哲理,如果我们理解为大寨“艰苦奋斗”和小岗“乞讨要饭”的整个事情“未必完全是事实”,那是符合实际的。大寨的每一个人,不太可能不睡觉,不吃饭,每时每刻去“艰苦奋斗”,即使那个陈永贵,虽然国家那个时候那么肯定他,他也做不到“不睡觉,不吃饭,每时每刻去“艰苦奋斗””,这个我是十分赞赏《郭文》作者的睿智。现代的作家多了,如果像1983年前后平凡冤假错案那种喊几个人说说情况,产生一部部关于大寨的小说,绝对会有不“艰苦奋斗”的人,如何告诫陈永贵,不要太执着,要聪明一些,也会有人说陈永贵想出名,想当官,不然,那么卖命干什么?其实《郭文》的“未必”两个字就“未必”不包含这个意思。至于小岗村也不会“每时每刻去”乞讨要饭,果若是,我们就欣赏不到小岗村现在的风采了。哦,对了,还有个“是别有用意的贴上去的”,不管是否定大寨还是树立小岗,总会有人以为是“别有用意”,我看这个不必计较。但是有一点应该明确,就是如果说的是“大寨的艰苦奋斗与小岗村乞讨要饭”这几个词汇所代表的精神,《郭文》用“未必完全是事实”来忽悠,恐怕真的是“别有用意”的了。
“我们首先来看大寨”
《郭文》的说法是“大寨在19世纪60年代遭受了一场水灾,冲垮了地愝,冲倒了房屋,大寨人是自力更生重新修理了地愝盖起了房屋”,“河南、山西、陕西许多个省,与西部许多个相同的省份,由于没有水灾,居住比较安稳,所以,这里的人民省吃俭用,能够盖起像样的房屋的,就一定省吃俭用盖好房屋,尽量多留积蓄,为日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原人,不是首先出去逃荒要饭,而是一定凭借自己的积蓄与自己的艰苦努力重新修建起自己的家园。大寨人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原人的传统,只是或多或少而已。但是,大寨当时遭受灾害,最突出的是大寨的自力更生精神,最缺少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这种文笔,不值得欣赏吗?《郭文》是不是说大寨遭灾了,由于“尽量多留积蓄”,“凭借自己的积蓄与自己的艰苦努力重新修建起自己的家园”,所以“大寨的自力更生精神,最缺少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我是很懒的,就像小岗村村民,也只想向《郭文》乞讨资料,感觉这个有些古怪,不得已用百度搜索了一下,百度的说法是“1963年8月,大寨遭受特大暴雨,冲垮100条大石坝,颗粒无收的耕地180亩,冲塌了113孔窑洞,倒塌房屋77间。灾情十分严重,但,大寨人没有气馁,他们不要国家救济款、救济粮、救济物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仅用一年时间,就医治了这场毁灭性的灾害。”,《郭文》为什么这样呢?
说到“树立大寨红旗的时候”,《郭文》的说法是“他看中的是大寨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是“团结起来,艰苦奋斗”,虽然毛泽东也希望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但是,“艰苦奋斗”偏偏有一个“斗”字。”,为什么呢?《郭文》说“毛泽东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所以,《郭文》说,“大寨红旗就是靠支持撑起来的”,这好像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太大”,百度在介绍大寨村的说法就值得比较一下“原昔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曾在大寨蹲点三年的孔令贤向记者介绍,新中国成立前后,当大寨所谓的老少组、好汉组闹得沸沸扬扬时,在昔阳县却并不出名。1952年试办初级社时,县委圈定的名单中也没有大寨。在昔阳,大寨最先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其建社以来粮食连年增产和推广农业新技术、干部参加劳动等经验。从1956年起,大寨和陈永贵的名字连续出现在昔阳县出席全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集体、积极分子的名单中。 ”,哪像小岗那么幸运,1978年万里一去,就按了18个血手印,一举成名天下知啊!郭兴邦研究小岗,知道小岗居多,对于大寨,不在他的研究范围,也许知识甚少,无可厚非的,不过,做为作文的一般原则,不可胡说八道啊。
至于小岗,是现在的一面旗帜,小岗无奈,承担过多的责任,政府无奈,弄了安徽省财政厅的处长去做书记,人也死在了那里。这个精神真是值得弘扬。就是不知道国家有没有那么多财政厅的处长到每个村去做书记,若果有,我们就可以“共同富裕”了。《郭文》的那么多对于小岗精神的溢美之词也就有了着落了。
国家有多少个村,就要有多少个沈浩,而且准备死在那里,实现《永远的忠诚》。不过,这似乎与小岗精神不符的,哎呀,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好了,相信郭兴邦会有办法的。
我期待着,国家也应该期待着,民族?


分享到:新华微博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15 个阅览者       

1 楼: 三个小棘椒   关注于 2011-06-15 17:17发表


树小岗村就是看中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信条,用个体农业取代了集体农业,以致集体化时代兴修的农田水利丧失殆尽,现在是无雨旱灾下雨就涝灾.老一辈人永远记得当年那种不记报酬,战天斗地大修农田水利的情景!中国当三思!

赵蓝莓 发表于 2022-10-10 00:20:35

:o:);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旧文记忆之《读郭兴邦《大寨的艰苦奋斗与小岗村的全套要饭未必完全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