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湖直播 发表于 2013-12-19 09:51:26

大拓荒,柴湖变粮仓



稿件来源:南阳日报-南阳网



http://epaper.01ny.cn/http_rb/rmp/1/1/2013-12/19/A1/res01_attpic_brief.jpg



本 报 记 者 贾林伟
荆门日报记者 王 杰 许中华 钱华云
漫漫拓荒路,是什么力量在支撑?
“大柴湖精神!”12月16日上午,坐在联合采访组对面,移民作家全淅林回答得非常坚定,那就是舍家为国的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1968年,淅川最后一批移民到达大柴湖。是年中秋节,双河村移民坐船三天三夜到达湖北旧口大王庙码头后,换乘“大解放车”,争相目睹新家容颜。
“我的妈呀——”眼见那遮天蔽日的芦苇林,大拇指粗的芦苇丈把高;耳闻那芦苇荡里,传来野鸭、野猪的叫声,他们叫苦不迭。走进藏身于芦苇林中的移民房,一人半间房,面积8平方米,前后是芦苇秆夹成墙,外搪泥巴;墙角处,每户放着150块打灶砖和30斤柴草。
转悠几天,乡亲们发现最严重的是水患。汉江,从钟祥西面一路朝东南方向,直奔大柴湖,折向西北绕个弯儿,把大柴湖牢牢围成三千里汉江最吃紧的险地。每年雨季,老人们害怕发大水,夜里睡觉都不安生。
拓荒啊,拓荒!
面对乡亲的哭喊、上访,淅川县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丰瑞,奉命担任柴湖区首任党委书记。一上任,他动员自己家属和16名移民干部的妻儿老小,从荆门各地转迁到柴湖,显示他与乡亲们同甘苦、共患难的决心。
“大柴湖即使是块砸不烂的硬骨头,我们也要把它嚼碎咽下去!”吴丰瑞鼓励大家说,“治理天上来的水,刨掉地里的芦苇根,我们的好日子就来啦。”
斩草除根。芦苇又粗又硬,人称“钢柴”。为了除草造田,75匹马力的“东方红”拖拉机,从6台增加到十几台,干部、农民、学生全部进地刨芦根,不分数九寒冬或五黄六月。
排灌治水。1968年10月,时任钟祥县副县长的李尚均,吃住在工地几度春秋,带领群众修成两个排水闸,10公里水灌渠和65座桥,终于形成基本的排灌系统。
芦苇荡里摆战场,钢镰铁锹当刀枪,誓把柴湖变粮仓。1971年,人均产粮213公斤、棉花10公斤、油料3公斤。拓荒10年间,移民乡亲以战天斗地的乐观精神赶走污水、除绝芦根。
采访那天,全淅林还讲起移民“铁姑娘”的故事。
“铁姑娘”大名宋育英,1948年出生在淅川。1972年第一场雪很大,连接北干渠和西干渠的渡槽工地上,她大喝一声“共产党员跟我上”,一下子跳进满是冰凌渣子的坑槽里排水筑墩。之后,她走上领导岗位,曾任湖北省政协主席等职,现任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13督导组组长。
45年来,汉水见证了移民乡亲的奋斗历程。他们,从不会种植棉花到把棉花种植发展到3万亩,从种植魔芋、土豆到办乡镇企业;有承包荒山滩涂的,有搞养殖的……
然而,改变自然的精神力量,总逃不过发展规律的刚性制约。人多地少,无资源禀赋,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柴湖镇移民人均纯收入3450元,不及湖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还有3000多户仍住在砖坯屋内。
大柴湖依然很穷。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小康,移民乡亲仍需努力…… ③1
上图:昔日的芦苇荡如今变成了肥田沃土。
本报记者 于鸣 摄

消息来源南阳日报电子版http://epaper.01ny.cn/http_rb/html/2013-12/19/content_93915.htm



值班管理员 发表于 2013-12-19 12:17:13

了解了!希望柴湖未来更加美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拓荒,柴湖变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