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湖直播 发表于 2013-10-3 10:45:12

四十八年移民情(一)转帖

                                                                                                四 十 八 年 移民情
徐从勤 日记    雷   公 整理引子       “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若是收一年,狗子不吃蚀气粥”。这首民谣在汉江流域已流唱了数千年。因为丹江到汉江一带若下大雨,汉江下游就要涨水。旧社会,汉江堤坝经常溃口,大片土地被淹,人畜淹死无数。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汉江流域人民的疾苦,在经济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决定兴建丹江水库,扼制汉江水患。因此淹没区---河南省淅川县的居民要外迁。首次迁到青海省,因水土不服而返迁。1965年,中央又决定将湖北省钟祥县的大柴湖作为移民安置点。这是全国最大的移民安置点,从开始建移民房到各个时期,徐从勤亲历其中,耳闻目睹中央对移民的扶持、关怀以及柴湖移民的酸甜苦辣,并写了大量日记。文中人物均为真人真事。第一篇:河边拉移民   犹如迎亲人       1967年阴历3月17日,柴湖镇桑树庙村的移民乘船从大同村汉江河边上岸,我们拉着板车去河边接应移民。当我装了一大车货物准备走时,忽然看到这家主人男的还背着两床被子,女的手提一个旧土布袋子,怀抱一个1岁左右的孩子。当时道路状况极坏,行走困难。我的车子走了约一里路时,主人们一家都被甩到了后面。于是我把车停下来,等他们赶上。眼看太阳已快落山。待他们走近后,我一看,心中不禁涌出无法形容的酸楚。这家共有三个孩子,大的是个男孩,约10岁,没有哭;老二(5岁)、老三(1岁左右)是女孩,头发凌乱,一脸灰尘,嚎啕大哭。“妈呀,我实在走不动呀”。妈妈不时用手打老二的脑袋,逼她们快走。我立马给他们说:“我的车好牛大,你们把这三孩子都放在我的车上吧”。因离住地还有十余里,为抢时间,我又叫他们俩将身上背的东西全都放到我的车上。晚上八点左右,我们终于到达住地。房子里长满了芦苇杂草,坑坑洼洼。我帮他们卸了车,准备返回时,这家主人大叫了几声“拉车的娃请站住”(当时我只有17岁)。我把车停下,见他拿了两个从河南带下来的馍馍快步走上来递给我。我不要,他很生气,大声说:“你若不要,我就踩在脚下以表我谢你之心。”无奈之下我只好收下,并通了姓名、地址。日后他们专门找到我家谢我,以后几年又多次到我家感谢。这个男的叫栗长银,女的叫徐清芬,儿子叫栗定国,大女孩叫栗定兰,小女孩叫栗定梅,住柴湖李官桥老五组,当时叫乔岗。两家来往一直到今天。如今那个男孩栗定国已有了孙子。中国有句俗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并没为他们做什么,可他们却把我当恩人。这不正说明中国农民朴实、善良吗,      这真是:丹江建库弃家乡,乘舟南下到钟祥,知恩相报四代人,不知情义还多长?(徐从勤,生于1949年10月1日,原籍河南省新野县。1957年落户湖北省钟祥市旧口镇罗集村(紧邻大柴湖)。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打井,1984年迁至南湖棉花原种场刘桥村兴建“给水之家”,从事钻井工作40余年。2000年开始筹建“钟祥长寿碑林”,在全市各地走访老人,收集古碑 、石雕、石刻等千余件。2011年被评为“荆门市十佳新闻人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十八年移民情(一)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