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人 发表于 2013-6-12 10:02:31

解读大柴湖

本帖最后由 小龙人 于 2013-6-12 10:05 编辑

       解读大柴湖      大柴湖,很多人都知道位于钟祥市境内,是中国第一移民大镇,全镇人口超过10万人,移民生活大多比较贫困。至于其他方面,可能就知之甚少了。鉴此,笔者觉得有必要向大家作一个介绍。
                                                                                                   “大柴湖”名字的来历      
      “大柴湖”原名叫“水湖”,由于这地方后来污水横流,沦为沼泽,芦苇丛生,一眼望不到边,故名“大柴湖”。它属于汉江分洪区,本不该安置移民,但柴湖移民还是以大局为重,在经历初迁青海省失败后,1966—1968年,河南省淅川县4.9万移民为支援国家重点工程丹江口水库的建设,分三批迁移至钟祥。大柴湖随后改为“新建区”。
       1968年深秋的一天,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听取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同志汇报丹江口水库移民工作,当他听说集中安置河南淅川移民的钟祥“大柴湖”改名叫“新建区”时,对汇报的同志说:“新建,新建,几十年后难道还叫新建?还是叫大柴湖好嘛”。就这样,“大柴湖”的名字从此定了下来。
                                                                                                             大柴湖之民生
      大柴湖是全国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有鉴于此,本文所指“大柴湖”主要是指移民地区)。大柴湖移民刚迁来时人口有4.9万人,每人仅补偿安置费100元。2004年,大柴湖总人口10.2万人,其中移民7.5万人,移民人均纯收入1100元,仅占钟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移民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的绝对困难户有1302户;移民人均耕地8分, 其中旱涝保收耕地人均3分;全镇有957户2940人住在刚迁来时的“兵营式”住房里。
      由于大柴湖原为沼泽地,地下水富含有害物质,移民饮用后易患食管癌,据统计,年发病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多倍,许多人因病返贫。其实,大柴湖移民的生活搬迁前不是这个样子,是为建丹江口水库而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即使这样穷苦的生活,也是大柴湖人在一个原始的荒湖里,移民铲芦苇,排积水,长期战天斗地、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结果。
      大柴湖人在河南淅川的原居住地是楚国始都丹阳所在地,位于丹江两岸,属于淅川县最富饶的顺阳川、板桥川和淅川,很明显,大柴湖移民在原籍地的生活方圆百里以富庶闻名,搬入大柴湖后则截然相反,以贫穷而闻名。
      为解决柴湖贫困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特别是近几年,对柴湖扶贫力度空前加大。2001年2月,时任省委书记的蒋祝平带领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柴湖召开第一次扶贫现场会,共投入4800多万元,主要解决移民发展生产、建设基础设施和救助特困户等实际问题。与后来召开的第二次省扶贫现场会相比,第一次省现场会侧重于治标。第二次现场会是2004年元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省长罗清泉带领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共投入资金5700多万元,落实扶贫项目14个,主要解决治本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柴湖人多地少矛盾,投巨资实施万人移民疏散安置项目,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在省大力扶贫的同时,荆门市每年也安排大批资金和物资,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钟祥更是举全市之力,大打柴湖扶贫攻坚战,号召社会各界为柴湖扶贫踊跃捐款,加大扶持力度,确保2008年前绝大多数移民脱贫致富,广大移民生活有一个大的变化。目前,柴湖的乡村道路在全市是最好的,教育、卫生等硬件设施全市一流。
      当然,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事物的变化外因是关键,内因是决定性因素。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柴湖移民树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依靠自已的双手,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大 柴 湖 之 民 俗
       由于是集中安置,柴湖移民风俗基本保留了原籍地特点,开始,大柴湖移民的饮食以面食为主,素食酸菜、糊汤淇儿,种田习惯旱作物,与当地居民经历了长期的碰撞和融合。
       现在的大柴湖人在当地农业技术人员的教授下,学会了种植棉花、油菜、水稻等作物。生活习惯上也由过去的只吃面食,改为米饭、面食兼食。在移民的感染下,当地人也喜欢起河南人爱吃的红薯苞谷糁、捞面条、蒸面条。移民下一代的通婚已经多元化,他们不仅与移民通婚,而更多的人则与当地人通婚。语言上移民老乡说的是河南话(当地人称为柴湖话),但是他们的儿子、孙子一个人会说三种话,即:河南话、湖北话、普通话。
       柴湖人由于原来祖上居住在河南淅川县,集中搬迁后仍然带着故乡的印记。人们普遍喜欢集体居住,群体意识较强。而不像南方,水田多,自然条件好,易于单家独户耕作。一个自然湾往往是一个村民小组,而在柴湖,不论原居住地还是现居住地,一个自然湾往往就是一个行政村。另外,柴湖移民过年方式与荆门一带有所不同,从腊月二十三就拉开了序幕,每天都安排有内容,至正月十六方结束。
                                 大 柴 湖 之 民 风
       熟悉了解大柴湖的人都知道,柴湖移民继承了先辈“民多淳朴而少轻浮,士司诗礼而尚忠厚”的传统,民风质朴直爽,人民勤劳善良,尚文重商。
       许多年来,从贫瘠的大柴湖、从简陋的排子房走出的一批批人才,既有从政、官至省委常委的宋育英,又有经商、在京城闻名遐迩的出版界名人易德炜,还有一心做学问、现清华大学教授杨德林和改革开放之初的留美博士郑洪杰。这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柴湖现象。改革开放后,大柴湖移民涌现了一批腰缠万贯、几十万的大款,甚至几百万的也不乏其人。前些年,大柴湖的香烟、摩托车市场闻名周边县市,好多人慕名而来,一些柴湖人也赚足了钱包。
       当然,柴湖人民拥有许多优点,也有一些陋习,但有些陋习是深层次的历史原因造成的,贫穷是一个重要因素。幸好,贫困这顶帽子柴湖人正在努力甩掉。
       柴湖移民搬迁30多年来,经历了从北方到南方,从旱田到水田,从苞谷小麦到稻米,从碰撞到融合、通婚和友好交流的过程,柴湖人的奋斗史虽不惊天地,泣鬼神,但仍可歌可泣,必将载入史册。在长期的艰苦奋斗中,大柴湖人形成了吃苦耐劳、顾全大局、团结友爱、善良诚信、开放创新的优秀品质,并虚心学习当地的先进经验、学习当地人灵活的处世方式。学会了在逆境中忍耐和包容,顺境中抓机遇,借势发展。现在的大柴湖人既是河南人,又是湖北人,是兼有两地人民美德的新的大柴湖人。
      大柴湖的经验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传统美德是根。移民迁出地都有着优秀的文化,有着传统美德,作为移民都应该发扬故乡的优良传统,但也要吸收当地人的优良品质,做到根居故土,吐故纳新。第二,艰苦创业是本。移民来到一个新的地方,是否能够扎根生存,主要看期是否做到了艰苦创业。第三,开放创新是魂。移民文化,本身就是运动的、对流和开放的,真正的移民文化是一种不同于本地和移民迁出地的新文化,它应是一种交融的升华了的文化,一种更为包容的文化。
      大柴湖的历史是一杯苦涩的酒!
      大柴湖的现在和过去倍受党的阳光沐浴!
      大柴湖的未来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
                                                       原载《荆门晚报》

柴湖直播 发表于 2013-6-12 10:43:14

版主辛苦了

小龙人 发表于 2013-6-12 11:02:13

柴湖直播 发表于 2013-6-12 10:43
版主辛苦了

呵呵,应该的

静儿 发表于 2013-6-13 09:14:37

学习了{:soso_e181:}谢谢!

小龙人 发表于 2013-6-17 20:46:30

静儿 发表于 2013-6-13 09:14
学习了谢谢!

静姐,身在钟祥,心系柴湖{:soso_e179:},{:soso_e181:}

静儿 发表于 2013-6-19 09:59:55

小龙人 发表于 2013-6-17 20:46
静姐,身在钟祥,心系柴湖,

{:soso_e18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解读大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