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 发表于 2012-5-16 15:11:49

从墙报到BBS,我所经历的柴湖文坛变迁史

本帖最后由 杨柳青 于 2012-5-16 15:13 编辑

想写这篇文章由来已久,我只是钟祥乡土作家群的一分子,而且成绩平平,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文学这条路我却走得很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现在,有三十多年了。当年我才十七八岁,如今我已届天命之年了。岁月悠悠,沉淀下去了很多,有一些值得回忆的人,更有一些值得回忆的事。现在打捞点滴记忆的碎片,管中窥豹,也足可见证我们钟祥乡土作家们的成长道路。限于条件,我没有做过于广泛的调查,我只能写我的经历,我的见闻。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家广而推之,这也实际上能推演出我们钟祥乡土作家们的成长之路。我是柴湖移民,四岁那年随父母由河南淅川县来到钟祥(当时叫县)的大柴湖。六岁入学,那时候我最喜欢看小人书,班上有个姓范的小同学,父亲是个老教师,他们家里有很多小人书,我为了想看他的小人 ,就从家里带来花生跟他换。给他一把花生,他连环画让我看一本……。小人书里的故事吸引了我,也开启了我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到三年级写作文了,我写的文章把老师都吸引了,他把我的作文当成班上的范文,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都说我,“只要努力,将来会成为文学家。”想当一个作家的梦想燃烧着我的激情,上初中时,我十四岁,那一年我忽发奇想,想写一本长篇小说。那时候农村还没有电,我白天上学,晚上回家就坐在炼油灯下通宵达旦地写书。夏不畏酷暑,冬不惧严寒,历时八个多月,终于写出了一本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小说写出来了,我又不知道怎么处理?当然也想让出版社出版,可是我连出版社在哪里都不清楚。(呵呵,那时候的小孩子可没有现在的小孩子聪明,有网络,百度一下全都搞定。)经常听收音机,知道中央有个中央宣传部,那时候的中宣部部长叫张平化。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我就贸贸然的给中央宣传部部长张平化写了一封求助信。真没想到,一个月之后,中宣部竟然给我回信了。信是寄到我就读的中学的。一封印着中共中央宣传部的信,顿时把学校惊动了。信是直接寄给我收的,校长不知道我出了什么事,把我叫到校长办公室里,要我当着他的面把信打开。这是一封公函,除了几句鼓励的话之外,就是要我把长篇小说投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地址: 北京朝阳门内大街166号。稿子投出去,在期盼中等待了一个多月,没有想到的是出版社又把我的长篇小说原样退了回来,附着编辑一封很长的信,对我的精神大加赞扬,最后仍遗憾地告诉我,因为我年纪太小,没有生活积累,写出的书稿离出版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上学时就醉心文学的我,在学习上严重偏科,所以当年高考我败北而归。回到农村家里,我并没有放弃我对创作的追求。抽空就写小说、写散文,写诗歌,也写文学随笔。《长江文艺》、《芳草》等文学期刊我都投过稿,但总是屡投不中。1981年,我写了一篇很短的文章叫《略论写景小诗》,因为短,也没有太在意,就随便寄给了《荆州报》“荆江副刊”。万没想到,我的这篇文章在数天后竟刊登在了《荆州报》的荆江文艺副刊上。第一次文章变成铅字,高兴得我一夜都合不上眼。后来又写了一篇小小说《田野絮话》,又发表在《荆州报》的荆江副刊上。报社在寄给我三块钱的稿费的同时,编辑张雪年还给我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张雪年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曾任荆州报社“荆江副刊”主编,荆州地委秘书长,现为荆州三国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我能把文学创作这条路走得很长,张雪年老师的鼓励和帮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他后来不当编辑了,荣升荆州地委的秘书长,仍然对我十分关心。人生的道路很长,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你会遇到你人生中至关重要的贵人。我走在文学创作的这条路上,毕升都要感谢的恩师有三位:张雪年,周天慧,全淅林。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我们钟祥的文学事业刚刚发仞,能在《荆州报》上发表文学作品的人都十分奇缺。我在地区报上连续发了两篇作品,引起了柴湖公社的重视。文化干事穆文奇和文化站长全淅林亲自找上了我的门。我当时只有十七岁,他们像发现了一个文学天才一样喜欢我。1981年,我18岁那年被评为钟祥县文化战线先进工作者;1982年,我又被评为新长征突击手(这是当时的一种荣誉称号)。在柴湖,我俨然成了柴湖文学青年的偶像了。有不少爱好文学的青年人聚集在我的身边,中干桥村的胡丰臣,白岗村的李占国,西沟村的王西龙我们几个人商量成立一个文学社,取名就叫“萌芽文学社”,后来又吸收了邓营村的邓汉周,李印周二人加入。我们也定期举办活动,在聚会的时候把各自写的作品拿出来大家评议。作品想发表可就难了,报纸,杂志很难投中。我们几个人就商量,自已搞个发表园地。“咱们一个月出一期墙报怎么样?”我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大家认为这个提议挺好,就凑钱买来毛笔和白纸。李占国和胡丰臣的毛笔字好,就负责把我们选出来的文章抄在白纸上。发表在哪里?我们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的作品,在红旗街上选了一面显眼的墙壁,可我们几个人拿上写好的文章去张贴呢,又被人制止了。人家还以为我们是在贴大字报哩,那年头政治这根弦绷得很紧,谁都不想惹麻烦。想想当年比比现在,我不禁哑然失笑。现在发表一篇文章多简单,一篇文章写好,几秒钟就可以贴到网络的BBS上,一会儿就有很多人围观和留言。可是当年,我们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并肯定,那真是煞费苦心了。1985年,我结婚了。家庭的压力一下子增大,我不得不放弃我执着的文学,走上了艰辛的求生路。可是一路走来,失多得少,弄得自己身心俱疲,到了2003年,我再一次拿起了搁置的笔,开始了为文生涯。听说杂志上的纪实或纪实体裁的稿子稿费很高,我就一头扎到写之方面的稿子上了。听说罗集的黄显铭,写了一篇稿子发在《知音》上,光稿费都得了两三千,我眼红得不得了。就去向黄显铭请教。在黄显铭这里,我才知道,我过去那种手写稿投稿的办法已经过时了。现在编辑编稿都是只接受电子邮件,他帮我申请了个雅虎信箱。从那时起,我迷上了网络。学会了打字,学会了上网,并很快成了一名网络写手。写出的稿子不断地被知名杂志选刊。2004年我当选钟祥市作家协会秘书长,主编《江汉大观园》杂志。2006年南下深圳发展,一晃又是七年过去了。文学的路我还在继续走,不但我在走,我的儿子也踏上了这条路。小儿子杨丹枫十七岁时就写出了一部60多万字的网络小说,点击率很高,被众多网站转发。看到儿子与起点文学网签订的写作合同,我在想,我们这一代的文学之路走得异常艰难,但愿我们的后来者能一路坦途。

浩男大帝 发表于 2012-5-16 19:56:02

是的,以前的墙报到现在的网络,真是历史变化的真速猛!

东坪村民 发表于 2012-5-17 08:40:17

有志者,事竟成。
先生的记述有启迪意义。

卡罗门 发表于 2012-5-19 22:13:43

学习了

yeslzb 发表于 2012-5-21 18:31:50

文化干事穆文奇是我舅舅哦

如烟般泯灭 发表于 2012-7-18 13:20:58

提个小小的建议,把您的名字和照片发出来看看嘛! 别藏着掖着,文章读完,不知道作者叫什么名字,杨柳青是笔名么?

杨柳青 发表于 2012-7-20 20:34:52

如烟般泯灭 发表于 2012-7-18 13: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提个小小的建议,把您的名字和照片发出来看看嘛! 别藏着掖着,文章读完,不知道作者叫什么名字,杨柳青是笔 ...

我其实也是论坛的老朋友了,有好多人认识我。多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柴湖脊土人才歌》,现在的不少柴湖网友都看过。我真实姓名叫杨清强,柴湖杨营人。呵呵,交待清楚了吧?

钟祥邮币卡 发表于 2012-7-20 22:33:36

不错,学习!

如烟般泯灭 发表于 2012-8-2 15:14:28

本帖最后由 如烟般泯灭 于 2012-8-2 15:21 编辑

这个我认识,好像是白岗人,咱都是红旗人,呵呵,V5

casper100200 发表于 2013-1-23 14:15:31

杨清强?是不是在岗南小学教过书呀?

浩男大帝 发表于 2013-1-23 15:32:43

回复楼上的,可能是教过

阿东在线 发表于 2013-1-24 18:25:32

我也要加入柴湖文坛!爱好写作,希望各位老师接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墙报到BBS,我所经历的柴湖文坛变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