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仲通 发表于 2008-12-12 18:31:16

我身边的感动梯队--写给媒体

年前在鄂西北丹江口,媒体的朋友跟我们半开玩笑半当真,说要把农民学者王朝印老人推荐为"感动丹江口"十大人物之一.十堰的助学人士陈志忠则早就给弄得"感动十堰"了,现在影响力达到了省一级,长江商报就发了两个大版介绍,他可以感动湖北了.想想我身边这些朋友,王朝印感动丹江口,红领巾志愿者协会感动十堰,兵哥哥感动武汉,陈志忠感动湖北,还有江诗信老人感动中国,这不就是一个感动梯队吗.嗯那.
??
??王老陈志忠兵哥哥和十堰志愿者协会的负责人我都熟悉,大家凭良心做事,不图名不图利,要感动这那的空头招牌干啥.央视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早被我批臭了,江老自杀以后名字成了论坛敏感词,虽获评选提名但肯定是选不上的.去年就故意造假让所谓为战友守墓几十年的陈健上榜,白芳礼老人累死也感动不了央视那些垃圾.这么严肃的事情每年都搞商业冠名,什么大众汽车全球通,我以后发财做纸尿裤也到央视冠冠名好了.央视等媒体做得太假,作为政府的喉舌,他们想的是炒作这些民间道德模范转移社会焦点逃避社会矛盾.草民们都去奉献,当官的吃喝玩乐贪污受贿该干啥还干啥.
??
??媒体对这些民间道德明星的宣传,少数也有贬低当事人的,如网上有一篇报道拍十堰市总工会的马屁,说前些年上清华的一个学生是他们找到资助来源的.这孩子是陈志忠出的钱,这事从头至尾和总工会没有任何关系.这里贬低陈志忠的原因很简单,要政绩了就叨他人之功据为己有.多数报道则是给先进人物抬轿子,把他们的道德神圣化,好像七情六欲都没了,别人吃米饭他们吃空气.大概官办媒体已经让记者们形成职业习惯,报道这些人物和事迹写成了好人好事感动这那,而且经常添油加醋夸大事实,好像写得越是悲壮惨烈他们越过瘾.这是要逼着这些人背着道德的十字架走一辈子,没法再过普通人的生活.如徐本禹在学校吃了次大排档看见的人都有开骂的.英明如我,当初和江老在一起我给他买矿泉水,他说我喜欢喝橘子汁;乖乖,原来人家也有七情六欲,喜欢吃好喝好.
??
??去年年底十堰网友组织的多背一公斤活动到近郊小学,十堰的报纸说活动是陈志忠组织的,原因也很简单,树立他的英雄形象,好好让他感动十堰.他连网都不会上,怎么可能组织网友.这样宣传多了,人家都以为陈志忠多大的本事,所以找上门求助的越来越多,还有下跪痛哭流涕的,甩都甩不掉.陈志忠本来一个弱势群体兼重病在身,还能经得起多少折腾.
??
??王朝印老人组织农民读书会,我和记者及政府官员朋友都谈过,才刚刚起步不能宣传.我和网友尤其是十堰网友为王老所在的土台乡捐助贫困生发放衣物,这些可以宣传,但不要给我或者王老增加压力.王老就那么大本事,种点桔子树为生,这些事主要靠我.我又有多大本事,好像我去一次农村要带点实惠去,这样以后我还敢去吗.
??
??当然做公益还是需要宣传.丛飞洪战辉徐本禹等人的事迹宣传出来以后,对弘扬正气吸引更多人的参与公益还是起到了相当的作用.问题在于怎么样去宣传,以什么口径宣传很多记者这么写给先进抬轿子坏了事,或许也非他们的本意.当好人好事写是不够的.我希望他们多作建设性的报道,不是炒作这些人本身的道德,而是为他们做事提供方便,为他们寻求帮助,让社会上理解他们的苦衷,呼吁更多的参与进来减轻他们的负担.这样这些人的事业才能够持久,一般的读者观众也不至于被他们悲苦的境遇吓退.参与的人多了,公益事业才可能形成气候.
??
??在此感谢丹江口的两位记者朋友,我和他们说了想法他们就非常理解了,报道没有突出个人.尤其感谢长江商报记者黄蓓蕾,她去年十二月八号发表的报道<<对话陈志忠--一个助学者的孤独与坚持>>,正是这样的富于建设性的作品,希望这样的好报道越来越多.
??
??2007,3
叔孙仲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身边的感动梯队--写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