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仲通 发表于 2008-12-12 18:27:23

公益,和江诗信路线告别

江诗信老人来自中下层,为助学殚精绝虑十四年,在他的能力范围内为助学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他的崇高品德感动了无数人。江老助学的遗憾和缺失也是多方面的。江老走上了绝路,无疑和这些缺憾相关。
?? 江老去世一年来,湖北的网络公益蓬勃发展,仅江老生前活跃的十堰地区就出现了东风红领巾志愿者协会、中国水都爱心团和竹山大山助学志愿团三个民间志愿者团队,钟祥、仙桃等地也有了义工联。各地义工(志愿者)在公益发展思路上有很多的探索,虽不成熟,但大家在进步。做公益要尽量避免走江老的老路,避免他的悲剧;这是一条不归路。
?? 江老走的是立德路线,我们要走立德立功立言路线,且立功立言优先于立德。过于强调道德使自己压力巨大、处境尴尬,而且高处不胜寒,一般人无法达到他们的道德高标,他们会走得越来越孤独,越来越艰难。助学关键在解决实际问题,此是实,爱心、道德是虚,以虚应实是解决不了很大问题的。江老倾家荡产不过也就捐出了七万元左右,能资助的孩子是有限的,而且因此耽误了自己的女儿上学。江老这样无私的作为无疑感化了很多人,为他争取了不少捐款,但我想他的极端行为和悲惨结局也把更多人的助学热情吓退,总体说是得不偿失的。
?? 助学本该量力而行,适可而止,而江老时常同情心泛滥,为助学倾家荡产。陈志忠的情况与他相似。助学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绝不能超出自己的能力,不能影响家人的生活,不能给朋友太大的负担,见面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要筹钱,这样久了朋友也会逐渐疏远的。
?? 江老虽然有自己的爱心助学志愿者协会,但总体上说他还是走的孤胆英雄的路线,在公益组织的运作、公益思想的探索、有效公益机制的建立上并没有很值得称道的遗产。我们走集体路线、团队路线,探索有效公益机制,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超越发展阶段,追求公益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我有小文谈草创阶段的义工组织如何扬长避短。)
?? 江老被政治利用,我们为老百姓做事,当然可以经常和官方合作为百姓做实事,但不要被政治利用。那样我们的结局会和他一样悲惨。道德是虚力,荣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朝廷也好社会上也好,他们看的是实力,有钱,有权,有势,起码也要有话语权。道德只能让有德者慑服,只有道德没有实力永远只是弱势群体。
?? 江老是被媒体推着走的,他的公众形象被媒体任意涂抹,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我们有自己的网上话语权,争取对媒体发挥影响力,让媒体为我们说话,反映公益人物的生活生存实态,不是为造神、抬轿子,而是为公益事业的发展助推,为公益人物做事鸣锣开道。
?? 江老是个比较简单的人,他所想的就是募集到更多的资金让孩子们有学可上,他立世也专注在道德上,视野就有所局限。在我看来,公益应该务实和务虚相结合,就助学而言,衡量绩效的唯一指标也不仅是在资助规模。十堰东风红领巾志愿者协会在这方面有很好的尝试。(我有小文谈公益的务实和务虚。)
?? 江老擅长摄影,展览一般只有反映贫困的照片而少有文字,没有将贫困地区多角度地介绍出来,除了贫困和悲情没有打出品牌,没有给当地带来较多的助学之外的效益,也许这也算是个缺憾。贫穷则一,但各地有自己的特色,只是一个穷字,久了就是有爱心的人也会麻木。经济不行可能山水好,可能以传统文化见长,如丹江口的伍家沟故事村、吕家河民歌村直到最近都是穷乡僻壤。有的地方可能保存有较多文物古迹。就是这些都没有,可能有卓尔不凡的人物。格桑花助学做的是青藏高原,当地的美丽风光和藏族风情就是特色。丹江口土台乡关心的人多,除了当地是南水北调库区,主要是因为土台有位有见识有修养的农民学者王朝印老人。贫穷的地方很多,单是贫穷土台乡不可能受到国家级省级媒体的关注。江老跑郧西最多了,郧西风景秀丽,文物古迹较多,也有可开发的资源,有可敬的乡贤,有动人的故事可以挖掘,可惜江老的展览宣传里这些都看不到。
?? 江老的遗憾很多是时代和社会大环境造成的,他是无法超越的。作为一个成长在旧时代的老人,江老的思维在某些方面是比较开阔的,他已经尽了全力。他建立爱心志愿者助学协会,带动两千人的志愿者参与助学事业,为建立社会助学机制积极探索经验。他筹集资金在两百万到四百万之间,这个数字在国内助学界个人和组织中是相当突出的。他对助学发展机制有他的探索,也有很多设想,可惜没有来得及实施和深化。我们也永远没有机会和他交流了。
?? 愿江老在九泉之下安息!
??
??叔孙仲通 2007,12,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公益,和江诗信路线告别